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海軍副總司令米哈伊爾·古德科夫少將在烏軍的襲擊中陣亡。目前已經證實,古德科夫事發時遭到烏軍導彈艇攻擊,至少有4枚導彈命中了位于庫爾斯克州科列涅沃的俄軍指揮所,襲擊至少造成包括古德科夫在內的十余名軍官瞬間死亡。
被斬首的俄海軍副總司令米哈伊爾·古德科夫少將
俄軍24小時被接連斬首,指揮鏈陷入崩潰?
古德科夫的死對俄軍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為在同一日,在庫爾斯克州千里之外克里米亞和首都莫斯科,俄黑海艦隊司令伊爾達爾·阿赫梅托夫海軍中將和俄聯邦安全局第五局局長阿列克謝·科姆科夫均被烏軍斬首。24小時之內俄三名高級軍官身亡,俄羅斯的指揮鏈有陷入崩潰的風險。
比如俄海軍副司令古德科夫,他在被斬首前正在前線指揮庫爾斯克州的邊境地區的對烏反擊戰,其進攻的方向正是烏克蘭的蘇梅州,而這距離他上任俄軍海軍副司令不過三個月,還是普京親自提拔的。
眾所周知,烏軍在2024年8月攻入俄庫爾斯克州后,給俄軍高層以很大震動,因為這是俄烏沖突以來烏軍首次反攻到俄羅斯領土。隨后俄軍不斷調集兵力進行圍剿,朝鮮也派兵支援。今年年初,庫爾斯克州烏軍告急,全線有被合圍的風險,目前庫爾斯克州的烏軍已經進入全面守勢,按當前俄朝的進攻態勢,俄軍很快就可以收復失地。
古德科夫便是在庫爾斯克州邊境地區的科列涅沃指揮作戰的,其作戰目標已經超越庫爾斯克州,將眼光放在了烏克蘭的蘇梅州。一旦俄軍收復庫爾斯克州失地,并攻入蘇梅州,那么便可以和東線的俄軍、以及南線克里米亞半島方向的俄軍,對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形成北東南三面合圍之勢,戰略意義不可謂不重大。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北線的科列涅沃,南線的阿赫梅托夫,以及負責后方安全的科姆科夫均被斬首,這是烏軍明顯的針對俄空的整體作戰計劃高層的破壞,而且成功了。由此可見,俄軍內部必然存在間諜。
被俄軍抓獲的間諜
間諜身份的幾種可能。
如果說伊朗的間諜內鬼是被美以滲透嚴重,外加自身搖擺不定,內部也有親美以的勢力。那么俄羅斯的間諜實際上也與伊朗內鬼大同小異。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普京原本計劃的可以閃電拿下整個烏克蘭,結果卻因戰略誤判和俄軍的指揮混亂的諸多因素,遭遇重大失敗。這不但給了烏克蘭喘息的時間,還側面壯了美西方的膽,開始大規模支援烏軍,使得一場“閃電戰”打成了消耗戰。
雖然俄羅斯及時調整戰略,穩住了戰線并逐漸取得優勢,但自身也遭遇了重大損失。也就是說,俄羅斯內部必然有著很強的反對聲音,這部分勢力是希望盡早停戰甚至與美西方媾和的。而且俄羅斯原本就十分希望融入西方世界,所以他們內部出現大量的親西方的勢力,甚至為烏軍當間諜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前,俄羅斯事實上一直是親近西方,疏遠東方的,普京甚至還提出過加入北約的構想。可見俄羅斯自上到下之前都是與西方保持著緊密的合作,只不過隨著北約不停的東擴,俄羅斯才發現,自己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與西方親近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
有這樣的合作先例,俄羅斯內部的內鬼必然不少,再加之當前俄烏沖突陷入僵局,俄羅斯國內許多政治勢力不滿現狀,內外勾結,推翻普京的人怕是也不少。所以俄軍高層出現間諜是可以預期的。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美西方強大的情報偵查網絡提前偵知了俄軍高層的動向。俄烏沖突持續已經三年,俄軍展現的最大劣勢就是軍事裝備的高科技水平遠不如美西方。俄羅斯的A-50大型預警機都能夠被烏軍接二連三的擊落,戰略轟炸機都能夠被滲透的烏軍擊毀,可見俄羅斯的情報偵查網絡遠不如美西方。
烏軍在美西方的情報體系支援下,屢屢在戰場上以弱勝強,比如在2023年,烏軍便在美西方情報網絡的支援和衛星定位下,偵知俄300名新兵在一幢大樓內開聯歡會,大量手機信號視頻發出,烏軍隨即發射6枚海馬斯火箭彈,其中2枚被俄軍攔截,4枚直接命中大樓,并且造成樓內大量彈藥殉爆,63名俄軍新兵當場死亡,數百人受傷。
“海馬斯”火箭炮之所以能夠在俄烏戰場大放異彩,全靠美西方情報體系支援
可見,即便沒有間諜,烏軍在美西方的情報網絡支援下,也具備威脅俄軍高層的實力,這也暴露出俄軍當前在戰場上的最大軟肋。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軍高層接連被烏軍斬首,這說明俄軍的反間諜情報系統、與美西方情報對抗能力、裝備技術領域都存在差距。隨著科姆科夫等三名高層的死亡,接下來除了可以預見的俄軍報復外,俄羅斯對整個作戰和反間諜系統的大規模排查怕也是箭在弦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