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黃宗彥 每經編輯:魏官紅
近日,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財大綠金院)合作開發的“ESG行動派”數據平臺完成了2024年度的ESG評級數據更新,并已在每經官網和每經App同步上線。
據記者了解,本次納入評級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至5354家(去年為5330家),所涉及上市公司覆蓋上海、深圳、北京三大交易所。
每日經濟新聞圖
上述評級結果顯示,在證監會大類二級行業劃分標準下,保險業、餐飲業、建筑安裝業、郵政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平均得分居前五位;從地域來看,北京、天津、寧夏、上海、海南的上市公司ESG平均得分排在前五。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上交所發布了《推動提升滬市上市公司ESG評級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同時提到MSCI和中證評級,兼顧國外與國內機構。
中財大綠金院相關研究團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方案》對MSCI評級的關注,更多體現了對國際資本市場規則的積極響應,但其同樣強調對中證指數等本土ESG評級體系的重視,二者在視角和重點上各具優勢、互為補充。
評級結果按各大行業展示
與往年一樣,“ESG行動派”平臺在統計和分析ESG評級分布結果時,按照各大行業分別進行展示,并全面展示相關A股上市公司的ESG評級結果和行業排名,以及所屬的二級行業。此外,評分結果還進行正態轉化(指將普通正態分布轉換為標準正態分布)和七級標準劃分。
評級結果顯示,在證監會大類二級行業劃分標準下,保險業、餐飲業、建筑安裝業、郵政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平均得分位居前五名。
不過,中財大綠金院相關研究團隊分析指出,這幾個行業在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樣本覆蓋面有限,ESG得分情況可能受到少數頭部企業優秀實踐的顯著拉動,存在“頭部效應”導致的均值偏高現象。如果剔除樣本量較小的行業后,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ESG平均得分位居前列。
中財大綠金院相關研究團隊表示,這是由于上述行業本身具有天然的綠色屬性,其主營業務高度契合國家“雙碳”目標要求,直接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與能源結構優化等目標。同時,以上行業的ESG中位數得分均高于平均分。
從地域來看,北京、天津、寧夏、上海、海南上市公司的ESG平均得分排在前五,分別為59.03、57.96、55.84、54.34和53.93。隨后為云南、陜西、福建、新疆及重慶上市公司,平均得分分別為53.63、52.39、52.24、52.14和51.42。
中財大綠金院相關研究團隊認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地方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提升,制定發布系列政策引導推動當地企業ESG整體實踐提升。比如,2024年,北京和天津陸續發布了ESG相關文件。
此外,不同企業性質得分高低排序依次為中央國有企業、其他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公眾企業、集體企業、外資企業及民營企業,排序略有調整,但整體變化不大。
從上市板塊來看,得分由高到低排序與去年保持一致——科創板領跑,其次為主板,創業板和北證市場位列其后。
企業應樹立雙重對標意識
近年來,監管層對我國資本市場的ESG評級能力提升尤為重視。
日前,上交所官網發文稱,交易所近日制定完成《推動提升滬市上市公司ESG評級專項行動方案》,旨在通過六大舉措助力上市公司ESG評級水平躍升。
而在此之前,創業板指數調整編制方案首次引入ESG評級負面篩選機制,剔除國證ESG評級在B以下的公司。這是A股主流指數首次明確將ESG評級作為編制依據。
記者注意到,上交所在《方案》中提到,截至2024年底,滬市共有342家上市公司被納入MSCI ESG評級,其中100家公司在最新一次評級中獲得等級提升。MSCI ESG評級達到AAA級的滬市上市公司外資持股市值平均為356億元,平均持股比例近5%。
A股上市公司提升評級水平,除了參考MSCI及其他的國外ESG評級機構,還應參考我國本土的評級體系。
在中財大綠金院相關研究團隊看來,上交所在《方案》中對MSCI ESG評級的關注,更多體現了對國際資本市場規則的積極響應。同時,《方案》強調了對中證指數等本土ESG評級體系的重視,提出要加強對國內主流評級機構的市場認可度,做好國內外評級機構的溝通交流。
中財大綠金院相關研究團隊認為,國際評級強調全球視角下的普遍性議題,而國內評級則更關注本國政策導向、區域特征和行業發展階段,二者在視角和重點上各具優勢、互為補充。因此,企業在落實行動方案的過程中,應樹立“雙重對標”意識:一方面通過提升ESG治理水平、完善信息披露流程等舉措,回應監管要求、服務國家戰略;另一方面,主動對接國際評級邏輯,強化與全球投資者的信息溝通和認可機制。
據記者了解,早在2017年,中財大綠金院就在綠色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自主開發了符合國情的本土化“ESG評價體系”,即實現“1+1”綜合評價——在適當結合國際通行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加入本土化指標以適應國內企業的發展,旨在綜合評價市場上各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2022年,每日經濟新聞作為國內最早探索ESG、傳播ESG價值的主流財經智媒體,和中財大綠金院強強聯合,以“媒體+智庫”方式,搭建起一個匯聚各方ESG資源的平臺,溝通監管和市場,鏈接學界、機構和上市公司;并推出“ESG行動派”數據平臺,打造中國上市公司ESG數據平臺領先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