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綜述系統探討了衰老相關生物標志物(如CRP、IL-6、SP-D等)與流感病毒(H1N1/H7N9等)感染嚴重程度及疫苗效能的關聯,揭示了"炎癥衰老"(inflammaging)和虛弱(frailty)狀態下宿主防御機制(如JAK/STAT通路、凝血異常)的失調如何加劇老年人群的臨床風險,為精準醫療和個性化疫苗開發提供了分子靶點。
炎癥相關生物標志物反映流感疾病軌跡
流感病毒感染引發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可通過多種生物標志物監測。降鈣素原(PCT)在H1N1肺炎患者中顯著升高(>0.8 ng/ml提示細菌混合感染),其持續高水平與死亡率正相關。C反應蛋白(CRP)在老年患者中因"炎癥衰老"基線水平升高,重癥流感患者CRP峰值可達123 mg/l,通過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不良預后。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作為最敏感的急性期蛋白,感染后第3天即達峰值(17.8 vs 6.3 mg/l,流感患兒 vs 健康對照),其通過直接聚集病毒顆粒限制復制,兼具診斷和治療監測價值。
衰老與虛弱:流感重癥化的加速器
免疫衰老特征如CD8+T細胞功能衰竭(H1N1感染后減少50%)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缺失(重癥患者肺組織降低40.5倍),與流感病毒清除能力下降直接相關。虛弱綜合征表現為凝血系統異常激活(靜脈血栓栓塞風險增加2.8倍)和持續低度炎癥(IL-6升高47.7倍),共同構成"生物學脆弱性"。高齡(≥65歲)合并肥胖者更易出現"細胞因子風暴"(IL-6>865 pg/ml預示死亡),其機制涉及JAK/STAT通路異常和鐵代謝紊亂(血清鐵蛋白>830 ng/ml時死亡率驟增)。
宿主防御機制的雙刃劍效應
流感病毒通過血凝素(HA)與宿主α-唾液酸受體結合入侵細胞,而衰老導致上皮細胞唾液酸分布改變(表觀遺傳調控)增加感染風險。凝血系統異常活化形成"免疫血栓",雖可限制病毒擴散(纖維蛋白沉積抑制H5N1復制),但老年患者更易發展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研究顯示,流感疫苗接種可使靜脈血栓風險降低57%,提示宿主防御機制的可調控性。
多維風險因素的協同作用
社會經濟地位低下(低收入人群ILI風險增加2.8倍)和心理壓力(皮質醇抵抗導致IL-6過度分泌)等非生物因素,與生物標志物共同構成"基線背景-臨界點"模型。STRING數據庫分析顯示,CRP、SAA、IL-6、心肌肌鈣蛋白和SP-D五種蛋白在急性期反應中形成功能網絡(聚類系數=0.78),其動態變化可預測疾病轉歸。
臨床轉化前景與挑戰
聯合檢測肌酸激酶(CK>1000 U/l預示需機械通氣)和高敏肌鈣蛋白T(hsTnT>46.4 ng/l提示心血管并發癥),可優化ICU資源分配。但單一標志物應用存在局限(如PCT對細菌混合感染特異性僅68%),需建立多參數評分系統。未來研究應關注衰老相關表觀遺傳標記(如DNA甲基化)與流感易感性的關聯,為靶向干預提供新思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14-025-00212-5
歡迎來到醫食參考新媒體矩陣
2023年疫苗接種攻略
陽過了,該怎么打疫苗?最全接種指導手冊來了
撰寫| 生物通
校稿| Gddra編審| Hide / Blue sea
編輯 設計| Alic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