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欽:畸形飯圈文化讓運動員越來越累,希望部分粉絲不要過分干擾體育圈
近日,王楚欽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明確表示“飯圈化”讓大家越來越極端,也讓運動員越來越累。
機場蹲守、酒店圍堵、私生跟拍……這些原本在娛樂圈泛濫的行為已蔓延至體育圈。運動員在密集賽程間隙被迫消耗精力應對非賽場干擾,休息時間被壓縮。
同時還帶來了精神方面的壓力。
網絡審判、拉踩引戰、過度解讀言行,部分粉絲將“飯圈邏輯”強加于體育領域。運動員除了承受競技壓力,還要面對輿論場的惡意解讀,甚至因粉絲互撕陷入道德綁架。
另外,運動員的成績許多時候也成了“顏值”、“CP感”的附屬品,當訓練日常被娛樂化消費,體育精神的核心價值正在被流量邏輯消解。
當熱愛逐漸變成了枷鎖——
他強調:希望大家做球迷而不是粉絲,通過喜歡的運動員獲得精神層面的力量,這才是對運動員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跳水運動員全紅嬋憑借“水花消失術”在為國爭光的同時,也受到了觀眾的關注和喜愛,隨之而來的是——被動卷入的“飯圈審判”。
在2023年全國跳水錦標賽期間,全紅嬋獲得亞軍后,有粉絲在看臺上大喊裁判壓分,甚至衍生出對冠軍陳芋汐及其家人的攻擊。
這種場景讓全紅嬋感到尷尬,她對粉絲說“你別講話了吧”。
2024年跳水世界杯蒙特利爾站,她以0.3分的微弱差距輸給隊友陳芋汐,連續兩站摘銀。 賽后她笑著對鏡頭說:“挺滿意的。”
沒想到,這句話卻炸出一堆“陰謀論”——“故意讓金牌給隊友”、“技術退步了”、“巔峰期過了吧? ”
而王楚欽也是畸形飯圈文化的受害者。
網絡環境中,其比賽失利(如巴黎奧運會男單出局)引發粉絲互撕,甚至因混雙搭檔孫穎莎的宣傳海報站位引發爭議。
因粉絲互撕發聲明抵制,心理負擔加重,最后他被迫關閉了社交平臺。
還有私生行為泛濫,王楚欽機場被代拍圍堵、樊振東遭私生跟蹤闖入房間報警維權,這些都讓運動員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隱私權被踐踏。
在個別粉絲的關注和強勢干預中,運動員的精神壓力增大,比如吳艷妮亞運搶跑后被網暴、家人遭攻擊;汪順被粉絲強行戴帽子等等。
同時,運動員商業代言也被過分評頭論足,比如夏思凝因顏值獲代言;全紅嬋代言被粉絲批“衣服太丑”。
值得注意的是,王楚欽作為00后運動員的發言很有代表性——年輕一代更熟悉飯圈操作,反而更清醒抵制其侵蝕。
隨著飯圈毒文化對體育的影響越來越深,許多運動員主動劃界,開展了一系列抵制行動。
王楚欽呼吁“球場見”,解散官方粉絲群;楊舒予聲明“不要接機,球場見”;張繼科早年關閉微博評論、馬龍減少商業活動均是自我保護范本。
行業協會與政府干預——
中國奧委會:2023年發文堅決抵制飯圈亂象,強調“理性追星”;
國家體育總局:2025年1月將“飯圈治理”列為緊急任務,推動潘展樂、鄭欽文等多位運動員解散粉絲群;
網信辦聯合體育總局:2024年起整治運動員信息販賣、有償代拍等黑產。
媒體與公眾引導:如南都聯合孫楊、蘇炳添等發起抵制倡議;強調“誰贏都是中國贏”的集體榮譽感,消解個人崇拜。
呼吁重新回歸體育迷本質——
賽場內:用掌聲代替閃光燈,尊重比賽秩序;賽場外:以成績討論取代顏值炒作,拒絕打榜控評;商業層面:用消費支持代替道德綁架,尊重代言選擇。
游泳運動員潘展樂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流量能讓我游得更快嗎?我現在的一切是靠訓練換來的。”
當更多年輕運動員成為焦點,守護賽場純粹性已刻不容緩。
當然,我們這里不是在全盤否認粉絲熱情,而是強調要“尊重專業邊界”——就像球迷不會沖進球場幫C羅踢球,體育粉絲也該明白自己的位置。
別讓飯圈毒文化(機場蹲守、酒店圍堵、私生跟拍、網絡審判、拉踩引戰等等)摧毀了運動員的體育精神。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