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2日這天,古特雷斯又搞了個大新聞。他公開提議要改革那個存在了80年的一票否決權。
結果呢?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的回應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打臉"——直接用一票否決權否掉了這個要廢除一票否決權的提議。
古特雷斯明知道會被否決,為啥還要硬著頭皮上?這場看似荒誕的改革鬧劇,到底在演給誰看?
這場"自相矛盾"有多諷刺
聽起來很繞口。但這就是7月2日在聯合國上演的真實一幕。想想看,古特雷斯當年當選秘書長時,俄羅斯還是那個拍手叫好的支持者呢。
2016年10月,聯合國安理會進行秘書長遴選投票。古特雷斯拿到了13張"鼓勵"票,2張"無意見"票,沒有一張反對票。更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安理會輪值主席正是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他還親自宣布古特雷斯為"明確的各方支持人選"。
那會兒的俄羅斯,對古特雷斯可是贊不絕口。如今扎哈羅娃直接給他扣了個"看門狗"的帽子,說他"越權了","不過就是聯合國的看門人"。這轉臉速度,連變臉大師都得服氣。
更諷刺的是,古特雷斯這個改革提議,本身就像個悖論。用一票否決權來否決廢除一票否決權,這邏輯聽起來就像是"我正在說謊"這個經典哲學命題。你說它對也不是,說它錯也不是。
俄羅斯外交部的態度很明確:秘書長就是個"行政首長",沒權利改革安理會。要改革?必須五大常任理事國共同行動。這話說得冠冕堂皇,但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小伙子,你想太多了。
美國和英國呢?雖然平時對俄羅斯各種不爽,但在這件事上,態度出奇地一致。他們也不支持廢除一票否決權。為啥?因為這東西是他們手里的"壓艙石",誰也不想扔掉這個保命的家伙。這場鬧劇的背后,藏著的是更深層的國際權力游戲。
否決權這東西,到底有啥門道
要說這事兒的來龍去脈,咱得往前倒倒帶。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白宮簽了個《聯合國家宣言》。到了1945年雅爾塔會議,美國考慮到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蘇聯琢磨著要制衡美英,兩家一拍即合,讓法國也當了常任理事國。
就這樣,五個"戰勝國"坐穩了聯合國的頭把交椅,每家都有一票否決權。這個設計其實挺聰明的。就像幾個鄰居約定,大事兒必須大家都同意才能干,誰都有權說"不行"。這樣一來,誰也別想搞獨裁,大家都得坐下來好好商量。
但古特雷斯看不慣的就是這一點。他覺得這套1945年的老規矩,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現在的聯合國有193個成員國,比建國時多了142個。憑啥還讓這五家說了算?
扎哈羅娃的反駁也不是沒道理。她說,一票否決權不是給二戰戰勝國的"優待",而是為了避免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發動戰爭。說白了,這玩意兒就是個"平衡器",讓大家把原本要用拳頭解決的事情,拿到談判桌上用嘴巴解決。
你想想,如果沒有這個制衡機制,聯合國會變成啥樣?很可能就是"多數人的暴政"。美國一呼百應,拉著一幫小弟就能通過各種決議。中俄兩家被邊緣化,索性退群不玩了。到那時候,聯合國就真成了"西方國家俱樂部"。
歷史上有個教訓。當年的國際聯盟就是因為搞"多數票決定",結果強國紛紛退出,最后徹底涼涼。聯合國的設計者們顯然吸取了這個教訓。一票否決權雖然看起來不民主,但它確實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話說回來,這種穩定是有代價的。俄烏沖突爆發后,安理會就像卡了殼的機器,基本上啥也干不了。俄羅斯一票否決,西方的制裁決議全部泡湯。這讓很多人覺得,聯合國成了"有議無決"的清談館。
數字會說話,誰在"浪費"否決權
數據這東西不騙人,咱來看看各家的"成績單"。英國用了30多次否決權,其中20多次還是跟著美國一起投的。法國更絕,歷史上就用過1次,還是1976年為了保住科摩羅的馬約特島。
中國挺克制的。2000年以前只用了3次,那會兒咱綜合國力還不夠強。2001年到2022年期間,使用頻次上升到了14次。不過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咱該出手時就出手,比如在巴以沖突問題上,堅決反對損害巴勒斯坦權益的草案。
美俄兩家那就是"大戶"了。特別是最近幾年,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兩家的否決權用得那叫一個頻繁。每用一次,國際形象就掉一分,這買賣劃不劃算,各國心里都有數。
有意思的是,英法兩國已經35年沒用過否決權了。上次使用還是1989年12月20日,當時美軍入侵巴拿馬,英法跟著美國一起否決了譴責決議。之后?再也沒動過這個"核按鈕"。
為啥?說白了還是實力問題。英法的國力已經撐不起頻繁的"任性"了。每次否決都是政治成本,沒有絕對的核心利益,誰愿意當這個惡人?
古特雷斯想改革,還有個重要背景。印日德巴四國早就眼紅常任理事國的位子,三天兩頭提改革方案。印度更是從2005年開始就嚷嚷著要入常,理由是人口多、經濟體量大、還有核武器。
但現實很骨感。要入常,得滿足三個條件:修訂《聯合國憲章》、66%以上成員國同意、五常全票通過。這三道門檻,每一道都難如登天。就拿印度來說,它很難得到伊斯蘭國家的認可,巴基斯坦肯定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2024年,印度還組織了另外三個想入常的國家,向聯合國提交改革方案,要求把安理會成員國從15個擴充到26個,再增加6個常任理事國席位。對這種"借題發揮"的行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說得很直接:非洲國家想入常是糾正歷史不公的正當需求,某些國家純粹是關注自身私利。
改革這事兒,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既然改革這么難,古特雷斯為啥還要做這個"明知不可為"的事?我覺得吧,他心里裝著的是那些在聯合國沒啥話語權的小國,特別是非洲。
54個非洲國家,連一個常任理事國都沒有。古特雷斯在今年2月的非洲聯盟峰會上就呼吁,要為非洲爭取兩個常任理事國席位。這不是空口白牙,而是有理有據的。
非洲是殖民主義和奴隸貿易的受害者,至今還在承受著歷史留下的結構性不公。從人口來說,非洲有12億人,占世界人口的15%。從經濟角度看,非洲雖然還在發展中,但潛力巨大。憑啥在國際治理中沒有發言權?
但問題在于,給非洲增加席位,就意味著要削弱現有五常的相對影響力。這是個零和博弈,誰愿意讓出手里的蛋糕?
古特雷斯的改革思路其實挺現實的。他不是要推倒重來,而是希望讓聯合國"朝著能夠照顧到絕大多數國家利益的方向進行改革"。增加落后國家的國際權益,不意味著就必須削弱五常的權威。
問題是,這種平衡太難掌握了。稍微向一邊傾斜,另一邊就可能翻船。古特雷斯這次明知會被否決還要提議,與其說是制度挑戰,不如說是給全世界出了道思考題:到底什么樣的聯合國,才能真正代表"聯合"?
結語
古特雷斯這一出,我覺得挺有意思。明知道會碰壁,還要往上撞,這不是傻,這是在給全世界出道題。他用自己的"碰壁",讓所有人都看清了聯合國改革的現實困境。
古特雷斯的這次"表演",雖然注定失敗,但意義深遠。他告訴世界:改革的聲音不會消失,變革的需求不會停止。聯合國要么跟上時代的步伐,要么被時代拋棄。
正如他自己說的那句話:"要么改革,要么分裂。"你覺得呢?聯合國改革是該激進一點,還是穩妥一點?
信息來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