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賽車,尤其是我們熟悉的GT3、GT4、GTE這類比賽,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Balance of Performance”,簡稱BoP。
字面上很好理解,“性能平衡”嘛,但真正你去看比賽、分析技術參數,甚至看到某輛車加鉛、縮進氣、改油箱之后忽然成績暴跌時,你可能才意識到:BoP遠比你想象的要深、要復雜,也要魔幻。
今天,我們就把BoP這件事講清楚:它的原理、方法、目的、歷史演變,以及它到底怎么影響一場比賽。
Author/酷樂汽車
簡單說,BoP是一套“人為干預賽車性能差異”的規則系統。
我們知道,GT比賽不像F1或LMP那樣按統一技術標準制造賽車。GT賽事的基礎是“市售性能車”,不同廠家、不同車型性能差異巨大:
在這種前中后置、直列V、自然進氣或渦輪、前驅后驅四驅混在一起的車陣里,如果不加限制 —— 比賽直接變成法拉利和保時捷的單挑,其它品牌來干嘛?所以FIA和SRO(GT賽事主要主辦方)從一開始就引入了BoP,目的就一句話:
讓不同結構的車都有機會贏比賽。
BoP不是拍腦袋,也不是均值拉齊。它是基于數據和模擬測試制定的一套限制手段,常見包括:
車輛重量:通過加配鉛塊,提高車重,降低加速度和剎車效率;
進氣限制:限制進氣口直徑,降低發動機最大馬力;
油箱容量限制:縮小油箱體積,迫使某些車更頻繁進站;
進排氣壓限制:限制渦輪車最大增壓值;
底盤高度與下壓力限制:限制某車的空氣動力效率;
限速器或電子限流設定:直接通過ECU調低功率輸出;
冷卻系統限制:限制剎車風道、冷卻開口大小,影響耐久性。
這套限制系統每場比賽都可能不同,BoP是動態調整的。也就是說,如果某車在前幾場比賽表現太好,那它很可能在下一場被“削”,反之,如果某車連續墊底,BoP可能給它“加成”。
GT World Challenge Europe 2024年某場Spa站,AMG GT3被加重30公斤、限制進氣;McLaren 720S被減重15公斤;保時捷911 GT3 R限速8000rpm封頂。這不是作弊,而是比賽規則本身:用BoP來制造“可控的不平衡”,最終實現觀賞性上的平衡。
因為GT比賽不是“最強制造商爭霸”,而是“市售跑車平臺下的多品牌對抗”。F1和LMP車廠投入數億造一臺車、獨立開發空氣動力學和結構,而GT賽車從本質上是在生產車基礎上開發的賽車。
所以GT比賽的參與門檻比F1低很多,適合更多廠商和私人車隊參賽。如果沒有BoP,那些底子好的車永遠贏,底子差一點的車哪怕調得再好也沒戲,比賽就失去了“參賽平權”的樂趣。
更何況,GT賽事的商業模型高度依賴多品牌參與。SRO、IMSA和ACO希望看到保時捷、奔馳、寶馬、法拉利、蘭博基尼都能贏一次,不是為了平權,而是為了轉播、廣告、門票和粉絲。
BoP說到底,是維持GT賽事“技術多樣性 + 商業公平性”兩端天平的手段。
最早的BoP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GT比賽進入混戰時期,各大廠紛紛造出“掛羊頭賣狗肉”的GT1賽車 —— 外形像公路車,底盤和引擎全是原型賽車。你造McLaren F1 GTR,我就造保時捷911 GT1,梅賽德斯CLK GTR、豐田GT-One、日產R390這些“偽量產車”紛紛上場。
比賽越來越快,造價越來越高,公平性越來越差,最后導致GT1類別崩盤。于是FIA和ACO決定從2000年左右開始,轉向以“嚴格限制+性能平衡”為核心的GT2/GT3/GT4規則,并從此確立了BoP為GT比賽的主導邏輯。
尤其是在2006年SRO正式推出GT3規則以來,BoP成為標準程序。現在你看GT World Challenge、IMSA GTD、勒芒GTE、亞洲GT、中東GT、甚至中國GT,全都有BoP。
爭議當然有,甚至非常多。
有車隊說:“我車調得太好,被BoP罰到開不動,情緒爆炸”;有車迷說:“這是手動削弱最強車,變相保護弱車”;有網友說:“比賽應該是最強者贏,不是最被BoP照顧者贏”。
而且BoP操作空間很大:有廠家故意“演”,測試時慢開騙BoP,比賽再全力爆發;有車隊故意賽季初“擺爛”,保留性能,讓賽季后半程BoP給甜頭;有比賽組織被質疑偏袒某品牌,甚至BoP調整前就放出消息。
BoP很難做到完全公平,因為它不是一個“性能真理秤”,而是一個“觀賞性控制器”。你開得快,我就壓你;你慘了,我就給你點好處 ——它不是為車隊服務的,而是為比賽本身服務的。
最有趣的是,大多數車手對BoP的態度是“接受但不信任”,因為這游戲大家都懂 ——
“BoP永遠是規則的一部分,你就要在這規則里贏。”
“你不能控制BoP,但你能控制自己的調教、策略和駕駛。”
“聰明的車隊在BoP里找漏洞,不聰明的車隊只會怪規則。”
比如2023年勒芒GTE-Pro組最后一年,法拉利和科爾維特都吃了BoP的虧,AMR卻因為“中間戰績一般”被BoP調輕,結果比賽后程爆發奪冠。
這不是運氣,而是戰術。
而廠商工程團隊在開發賽車時就已經知道BoP是框架,所以會選擇“調教余地大”“動力響應寬容”的平臺,比如AMG GT3和保時捷911 GT3 R就是典型例子,即使被削,也容易調回來。
當然有。
在中國GT賽事,比如CEC中國耐力錦標賽、China GT、GT Challenge等,也全面引入了BoP機制。尤其是近兩年中國GT3/GT4賽事日趨規范,BoP成為平衡國產賽車、歐美GT賽車性能的重要手段。
有些國產GT賽車底子一般,但重量輕,油耗小;外資GT賽車馬力大,結構強 —— 在沒有BoP干預的情況下,比賽會迅速失衡。加入BoP之后,哪怕你是AMG GT3,也得吃30公斤鉛;哪怕你是小眾的KTM X-Bow,也能加油加滿一整節。
GT賽車是現實的競技項目,它既要公平,又要好看,還要賺錢。BoP就是這種“三重目標”的工具:它不追求絕對公平,也不追求技術領先,而是“維持多品牌參賽與精彩對抗”的現實機制。
我們不能否認它的“作弊空間”,但也必須承認,沒有BoP,GT賽事可能早就死了。它就像NBA里的“工資帽”、足球里的“公平競賽財政”一樣,不完美,但合理。
一句話總結,在GT比賽里,BoP是你不能改變的風,你只能學著在它中間找到最快的路線。
More
今日日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