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962字
閱讀預計10分鐘
作者 |斯里帕爾納·班納吉
編譯 |王璇卿 阿斯蘭
編譯審核 |王嬌楊
本期編輯 |朱依林 郭好嘉
本期審核 | 單敏敏范家菀
編者按
緬甸發(fā)生“1027緬北軍事沖突”以來,其內部局勢發(fā)生劇變,少數民族武裝組織(EAOs)崛起,掌控大片土地與重要貿易城鎮(zhèn),嚴重削弱緬甸軍政府的控制范圍,影響力明顯外溢,影響周邊國家邊境穩(wěn)定和海外利益。作為緬甸主要鄰國之一,印度始終密切關注中國在緬甸局勢變化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希望從中汲取寶貴經驗,減少緬甸局勢變化對印度東北部地區(qū)造成的外部沖擊。印度學者認為,緬甸是中國應對“馬六甲困局”的關鍵布局。在中緬經濟走廊(CMEC)框架下,中國在緬甸進行了多項關鍵投資。緬甸局勢反復將使投資項目面臨諸多挑戰(zhàn)。印度學者指出,為了有效維護中國在緬投資項目,中國在緬甸問題上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策略,根據現(xiàn)地局勢的快速變化不斷調整立場,以維持各方力量平衡,達成和平共識。一方面,通過“五斷”措施對民族武裝組織施壓,促使其在符合中方利益的條件下“接受斡旋對話”;另一方面,利用緬甸軍政府的不利處境,快速推進在緬投資項目落地執(zhí)行。印度學者認為,中國在緬甸采取的雙軌策略,反映出其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努力維持地區(qū)穩(wěn)定。但緬甸局勢的復雜性使中國在緬角色“愈發(fā)微妙”。南亞研究通訊特編譯本文,供各位讀者批判參考。
圖源:網絡
作者簡介:斯里帕爾納·班納吉(Sreeparna Banerjee),印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本文編譯自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網站2024年12月26日文章, 原標題為 Carrots, sticks, and conflict: China’s role in Myanmar, 原文鏈接: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carrots-sticks-and-conflict-china-s-role-in-myanmar
本期編輯:朱依林 郭好嘉
本期審核:單敏敏 范家菀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fā)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qū)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