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讓她選擇離開,又是什么讓她始終牽掛這片土地?”
在娛樂圈里明星們的選擇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特別是那些事業如日中天時忽然轉身離開的,更是常常引發不解和揣測。
當年紅極一時的顧艷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正當她憑借著深厚的演技和光鮮的形象在國內熒屏風光無限的時候,她卻毅然決然地做了個令人詫異的決定——移居日本。
而這一走,就是好幾十年。
優雅的晚年生活
最近,一段她前兩年在日本舉辦個人畫展的視頻,又引發了廣泛討論。
看著那大廳的墻紙裂開的痕跡,再看看展品旁的手寫標簽,顧艷在這樣一個小而簡陋的展廳里卻表現得無比滿足。
讓人忍不住感慨,年近70的她,依舊能發自內心地享受生活。
顧艷曾說繪畫讓她感覺到一種自由,比起她年輕時忙碌又拼搏的狀態完全不同。
那早年間她在片場沒日沒夜地奔波,只專注于自己的演藝事業,全然不像現在這樣在異國他鄉享受文化交流。
如今她和日本朋友聊藝術,邊喝咖啡邊享生活的這種輕松狀態,讓網友們忍不住感嘆優雅真的和年齡一點關系也沒有。
看到這樣淡然的顧艷,大家不禁覺得歲月或許并不可怕,很可能只是讓人更加從容罷了。
遠赴日本的初衷
顧艷不僅是個演員,還做了不少作家的事情,寫過不少名噪一時的佳作。
不過在90年代,當時影視題材的局限性讓她覺得有點憋屈,這些想法沒法通過拍戲表達出來。
她琢磨了半天決定去日本深造,就考了個東京大學,算是給自己換了個路走走看。
去了日本以后顧艷可真沒少受累,學日語的時候天天挺著腦袋啃書本,
整個人就跟普通留學生一樣,干啥都得碰壁。
還有那些生活習慣,人際交往上的差異,多少也讓她覺得不太對勁,但顧艷就這么硬著頭皮扛下來了。
這些經歷對她的生活和創作還真不是白經歷的,反而讓她悟出了點道理。
她覺得不能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得多接觸接觸不一樣的文化和思想,這樣再重新看藝術許多問題都像換了個角度。
日本的這段日子不僅給她打開了眼界,還讓她整個創作路子發生了變化。
而那些年間的生活觀念,也為她后來的跨國婚姻埋下了些伏筆。
跨國婚姻收獲幸福
留學時顧艷和她的日本丈夫相識并相戀,據傳,兩人是因為共同的藝術愛好走到了一起。
然而這段跨國婚姻從一開始就遭到了許多質疑。
顧艷的父母擔心遠嫁會讓她在異國他鄉受委屈。
而她的粉絲則認為她丟掉了自己出身地的根,好好地國內事業卻被她擱置。
最關鍵的是,兩人之間的文化差異,難免成了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幸好丈夫不是固執的人。
顧艷想回中國探親,他也總陪著她,確保她能好好陪家人。
生活中兩人的相處方式是理解和讓步,
就這樣,兩人通過不斷磨合和彼此包容,扛住了外界的壓力也跨越了文化的鴻溝。
這段跨國婚姻最終走過了幾十年風風雨雨。
育兒之道遭遇爭議
顧艷和她丈夫選擇了在日本定居,兒子就在這里出生長大,
因為環境的關系,孩子日語成了母語,學校課程也圍繞著日本的歷史展開。
這樣一來,難免會有人酸酸地表達不滿,質疑她兒子是不是真正對自己的祖國有感情。
顧艷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有的一套方法,讓她覺得這樣的問題根本是無稽之談。
據說,只要周末一到,顧艷就在廚房里忙起來,做的全是那些最地道的中國菜,
不論是餃子還是麻婆豆腐,每一口食物都像是家鄉的味道。
她兒子每次吃這些老家的菜,心情總是特別好。
顧艷也從不逼兒子學中文,她覺得孩子喜歡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學,而她絕不會強塞給孩子。
顧艷的觀點很簡單,用讓孩子喜歡的方式培養文化認同,而不是憑借語言的死逼硬塞。
慢慢地這種認同就成了一顆種子,就算身處異國他鄉,頑強地在心里生根發芽,最后這顆種子還會長成巨大的樹。
中日藝術擺渡人
顧艷不僅在育兒上有自己的獨到辦法,在推動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她也做了非常多出色的事。
她在日本舉辦了十多場畫展,目的就是讓日本的朋友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的藝術。
她畫的作品挺有意思,據傳,她是把中國水墨畫的技法和日本浮世繪風格結合在了一塊,比如她畫的《富士山下采茶女》。
畫面里的富士山承載了日本的自然美,可其中的采茶女卻滿身濃郁的中國風。
這一幅畫不僅展示了中國茶文化,還恰到好處地融入了日本特色,
讓不少日本藝術愛好者紛紛贊嘆,也因此對中國文化更有興趣。
日本的NHK電視臺也留意到了她的努力,評價說她“讓藝術真正回歸了情感的共鳴”。
這話一點不假,顧艷就是為文化交流而做這些事,既沒有靠活動去打自己名氣的算盤,也沒想著借此斂財。
她只是單純地希望能通過藝術橋梁,讓兩國的文化多一些了解和連結罷了,這份初心真的很難不讓人欣賞。
通透的人生
顧艷的一生充滿了爭議,卻又透著一種難得的人生智慧。
有人覺得她去日本發展是離開了祖國,有人批評她選擇嫁給外國人是在模糊自己的文化標簽,
還有人質疑她讓孩子接受日本教育是不是在淡化民族認同。
但她對這些聲音從不在意,她骨子里始終保持一種從容和通透的態度,無關焦慮,也絕不動搖。
顧艷的底氣來源于她對自己的認同,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什么叫文化自信。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富有力量的人不是那些活在爭議和偏見里的人,而是那些能夠超越爭議活出自我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