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看不見硝煙的軍備競賽中,一場由印度軍隊主導的“去中國化”大排查計劃卻意外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原本雄心勃勃地要剔除所有中國制造的零件,最終卻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深陷“中國制造”的漩渦,抽身不得。
這一幕,不禁令人唏噓,也讓人不禁發(fā)問:在全球產業(yè)鏈如此交織密切的今天,印度軍方的“凈化計劃”究竟是現(xiàn)實所需,還是一場政治表演?
2025年7月初,印度國防部下達一項高規(guī)格命令:對所有軍備采購進行全面排查。從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最終零部件,不論是否直接從中國進口。
只要沾上“中國制造”的邊,統(tǒng)統(tǒng)都要列入清查范圍。這項命令如同一陣驚雷,在印度軍工系統(tǒng)引發(fā)一場深刻震蕩。
初衷非常明確——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構建所謂“純凈”的本土化軍工體系。可理想再美,現(xiàn)實卻格外殘酷。
調查一展開,軍方官員臉色驟變,尷尬無比:幾乎每一型武器裝備、每一套系統(tǒng)中,都能發(fā)現(xiàn)中國制造的影子。
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國產替代方案,竟然連一顆螺絲都無法獨立生產。印度軍工體系的“去中國化”之路,顯然才剛剛邁出半步,就已跌入現(xiàn)實的深淵。
以無人機系統(tǒng)為例,這本是印度近年來重點發(fā)展的方向之一。可調查顯示,無論是攝像頭、馬達、電池,還是控制芯片,這些核心部件幾乎都源自中國制造。
即便有些組件通過第三國轉手進口,但追溯其來源,終究難逃“中國制造”的標簽。一位軍方技術人員無奈感嘆:“要是真不用中國的零件,我們現(xiàn)在的無人機就只剩個塑料外殼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連印度空軍裝備的戰(zhàn)機雷達系統(tǒng)所使用的飛控芯片,竟然也是出自深圳某企業(yè)。
而在防空系統(tǒng)中,法國和俄制設備之間的通信接口,竟需要中國產的轉換設備才能“當翻譯官”,實現(xiàn)兼容。這種全面且深入的技術依賴,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角落,令人瞠目結舌。
印度軍方原本強硬表態(tài)“堅決去中化”,很快口風一轉,改口為“評估供應鏈依賴、梳理成本與技術轉讓”。
這番轉變背后,是對現(xiàn)實的“投降”。調查結果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印度軍工體系的脆弱、浮夸和倉促。
軍方高層的態(tài)度也從最初的硬朗,變得保守而模糊——面對中國制造的全面滲透,他們再也無法大聲喊出“徹底剝離”。
無人機的戰(zhàn)略價值近年在全球各大戰(zhàn)爭中頻頻顯現(xiàn),尤其在俄烏戰(zhàn)場和以伊沖突中,無人機被廣泛用于偵察、打擊、引導火力,成為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的“多面手”。
而要構建一個能批量低成本生產無人機的體系,中國幾乎是唯一具備完整能力的國家。歐美雖有技術,成本卻高得驚人,根本無法與中國的“成本自信”和“民轉軍”靈活性相提并論。
印度若想擺脫對中國無人機零件的依賴,首先要解決的是技術短板,其次是成本瓶頸。可眼下來看,兩者皆無希望。
調查報告指出,印度雖有國內制造廠,但無法獨立完成關鍵技術攻關,部分企業(yè)甚至依賴購買中國淘汰設備進行生產,產品質量始終難以達標。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無人機遙遙領先,印度“造不如買”的現(xiàn)實,已成軍方心照不宣的共識。而在另一個更為隱秘卻至關重要的領域。
稀土資源上,印度雖然號稱全球第五大稀土儲量國,卻在提煉與加工技術上嚴重依賴中國。稀土是制造導彈制導系統(tǒng)、雷達、精密武器等高端裝備的基礎材料。
印度國內的稀土提煉率不足30%,全球產量占比僅0.5%,且大多停留在低端產品階段,遠遠無法滿足軍工需求。
一位印度政府官員在會議上坦言:“我們當前的稀土庫存只能撐三個月。”這句話背后,是一整個軍工產業(yè)對中國稀土的深度依賴。
美國在之前的貿易戰(zhàn)中也曾試圖擺脫中國稀土供應,最終仍不得不低頭談判。印度此刻的困局,不過是歷史的重演。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印度政府曾在四年前高調宣布,將投入230億美元振興本土軍工制造業(yè)。然而調查發(fā)現(xiàn),真正撥付到位的資金竟不足8%,僅約17億美元。
許多企業(yè)信心滿滿開始籌建工廠,結果資金遲遲不到位,被迫中途停工,甚至轉而偷偷采購中國產品,通過第三國中轉繞過監(jiān)管。
不少走私零件被印度海關查獲,打著“電子元件”名義偷偷進入軍工企業(yè)。這一切都說明,即便在政策高壓之下,企業(yè)依然用腳投票,選擇了現(xiàn)實而不是理想。
政府一紙禁令,終究敵不過產業(yè)鏈的剛性需求。2025年7月的這場“全面清查”,原本是印度軍方展示“自主自強”的政治姿態(tài),如今卻成為難以收場的尷尬劇。
各軍種在會議中不斷提出替代方案,卻都因技術不足、成本太高而難以落地。有將領甚至調侃:“再查下去,我們怕是得用木棍打仗了。”
此時的印度軍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兩難困境:一方面想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另一方面卻無法承受徹底剝離帶來的系統(tǒng)癱瘓。
美方雖在此時向印度出售價值超2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承諾升級系統(tǒng),但這些美式設備與老舊俄式戰(zhàn)機根本無法互通,還得依賴中國產的接口和模塊進行兼容。
如此“拼湊”的升級,更多像是一種妥協(xié),而非進步。越南近年邀請中國團隊進行大規(guī)模無人機編隊展示,成功吸引全球目光,顯示出中國在該領域的絕對技術優(yōu)勢。
印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苦于自身能力不足,追趕無門。一位印度媒體評論員直言:“我們不是不想獨立自主,而是沒這個本事。”
從稀土到無人機,從戰(zhàn)機芯片到通信設備,印度軍工體系幾乎處處可見中國制造的身影。而政府的“去中國化”政策不僅沒有推動產業(yè)升級,反而加劇了供應鏈的不穩(wěn)定。
現(xiàn)在,即便想徹底切斷中國制造,也面臨成本上漲、裝備短缺、技術斷層等重重阻力。在全球分工日益緊密的今天,脫鉤并非易事。
特別是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在制造業(yè)、基礎材料、技術整合等方面都具備全面優(yōu)勢的國家,想要徹底擺脫其影響,絕非紙上談兵能解決。
印度若真心想要實現(xiàn)軍工自主,靠的不是喊口號,而是長期扎實的技術積累、資金投入以及政策兌現(xiàn)。
這次“去中國化”的大排查,最終變成一面照妖鏡,把印度軍工體系的短板暴露得一覽無余。自力更生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
對于印度來說,最需要的不是排查中國零件,而是直面現(xiàn)實、虛心學習、穩(wěn)步發(fā)展,才能在未來真正站穩(wěn)腳跟。
中國制造,早已不僅僅是“世界工廠”的代名詞,更是全球科技、產業(yè)鏈、供應鏈韌性的核心所在。
面對這樣一個強大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盲目抵制,不如合作共贏。印度軍方這場“自我揭短”的大排查,也許正是一個重新認識中國制造價值的起點。
信息來源:
[1]印度要嚴查軍事裝備中的中國零部件 環(huán)球時報
[2]印媒:印度國防部將啟動一項全面審查,排查軍隊裝備中的中國產零部件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