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調簽署了備受爭議的“大而美”法案,宣稱“美國正在勝利”。然而,法案的通過并未平息美國社會的分裂,反而激化了矛盾。就在特朗普慶祝勝利時,馬斯克突然宣布成立“美國黨”,誓言挑戰美國根深蒂固的兩黨制,并“還給美國人民真正的自由”。
然而,馬斯克的“建黨大業”能否成功?與此同時,拜登突然重返政治舞臺,又將對特朗普構成怎樣的威脅?
馬斯克創立新政黨的宣言看似雄心勃勃,但美國政治生態對第三政黨的生存極其不利。美國選舉制度、法律體系及資金分配機制長期被民主、共和兩黨壟斷,第三政黨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選票和話語權。歷史上,無論是羅斯·佩羅的“改革黨”,還是近年來崛起的“自由意志黨”,最終都未能撼動兩黨格局。
更關鍵的是,馬斯克的“美國黨”要想強大,真正的合法化,也面臨幾個方面的困難。
對馬斯克來說,若偏向保守派,則必須接受反全球化、支持傳統能源的立場,這與特斯拉的電動車業務存在根本沖突。若偏向自由派,則需支持強工會、高福利政策,而這與馬斯克一貫反對工會的態度相悖。
因此,馬斯克的新黨很可能淪為“小眾政治俱樂部”,而非真正的全國性政治力量,更掀不起美國政壇的變革。
從商業角度看,馬斯克建黨實屬無奈,表面上是。盡管貴為世界首富,但他的核心產業——特斯拉正面臨嚴峻挑戰。
美國及歐洲的電動車推廣舉步維艱,基礎設施不足、電池技術落后,導致蘋果、奔馳等巨頭紛紛退出該領域。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更是直接取消電動車稅收抵免,進一步削弱特斯拉的競爭力,使其難以與中國車企抗衡。法案生效當天,美國軍方突然宣布暫停SpaceX的某火箭項目,釋放明確信號:特朗普政府不會容忍馬斯克的“政治冒險”。
那么,特朗普很可能打擊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這將直接影響馬斯克的太空計劃造成影響。
顯然,特朗普的政策直接威脅到馬斯克的商業根基,逼得他不得不尋求政治突圍。
馬斯克并非一時興起才涉足政治,近年來,他的行動早已顯露其政治野心,從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收購推特,將其打造成保守派輿論陣地,掌握話語權。力挺特朗普,幫助特朗普贏得大選,通過X平臺為特朗普造勢,甚至被曝提供資金支持,試圖成為“幕后操盤手”。
近期,他頻繁抨擊“大而美”法案,聲稱該法案“損害美國利益”,試圖將自己包裝成“國家利益的捍衛者”。
然而,與特朗普翻臉后,馬斯克需要新的政治籌碼。成立“美國黨”可能是他的下一步棋——推出代理人參選,利用X平臺進行宣傳,并通過巨額資金影響選舉。
拜登突然出山,西方建制派圍剿特朗普?
就在美國政壇因馬斯克的動作震蕩之際,另一位關鍵人物——前總統拜登突然重返公眾視野。7月5日,拜登透露自己“接到多個歐洲領導人電話”,他們對特朗普的政策深感不滿,希望他“出面協調”。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引發歐盟強烈不滿,拜登可能成為西方盟友的“代言人”。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戰”期限將至,日本、韓國、印度均表態強硬,若處理不當,美國經濟可能遭受反噬。拜登的復出顯示民主黨仍在集結力量,準備在關鍵議題上對特朗普發起攻勢。
特朗普的反擊:會對馬斯克下“死手”嗎?
面對馬斯克的“背叛”,特朗普絕不會坐視不理。事實上,特朗普政府已開始行動,暫停SpaceX項目僅是開始,星鏈、特斯拉政府訂單都可能受到影響。
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在“大而美”法案中獲得巨額預算,特朗普曾警告馬斯克“再亂說話就把你遣返南非”。特朗普擁有龐大的保守派媒體支持,若全面發動攻勢,馬斯克的“美國黨”可能尚未起步就被輿論淹沒。
馬斯克的建黨嘗試雖充滿戲劇性,但在美國現行體制下難成氣候。然而,他的介入將進一步撕裂美國政治,加劇保守派內部矛盾。與此同時,拜登的復出和歐洲的施壓,意味著特朗普的“勝利”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未來幾個月,美國政壇也將迎來新的變化。對馬斯克來說,這場權力游戲,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