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這兩天, "建筑老八校"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推出定向就業招生計劃的新聞,在建筑圈掀起了一絲漣漪。
該 計劃承諾學生入學即簽就業協議,畢業直接進入大型國企、央企工作,并且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由定向單位承擔。
現在正值高考填報志愿的時期,這種被外界廣泛解讀為"就業包分配"的行為,確實對招生有一定的幫助,但最終會有多少考生報考這所建筑類的老牌名校呢?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兩年各大學建筑類專業,在招生時是如何用盡“洪荒之力”的?
02
包分配
在所有的招生措施中,我認為“包分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現在建筑行業就業形勢不太好,導致考生在報考建筑類專業時敬而遠之。而能保證就業的專業,無疑會成為很多普通家庭的心目中的“好專業”。
優勢
而這次西建大定向招生就業計劃招的人數還不少,這些安排就業的大型國企和央企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對于計劃的落地是有一定的保障。
這12家企業分別為:北京建工集團、中建一局、中建三局西北公司、中建四局西北公司、中交二航局、陜建控股、北控水務集團、西安建大設計研究總院。既有設計企業,也有施工企業。
對于家庭經濟壓力比較大的學生來說,在校期間的學費由定向單位承擔,還有機會享受企業設立的專項獎學金,這無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風險
但這種定向招生,也是有附加條件的。比如畢業后必須到簽約企業工作至少5年,若中途考研、考公、跳槽等都屬于違約行為,需賠償企業支付的培養費用。
所以也提醒填報該校定向招生計劃的學生,要慎重選擇。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建筑行業的行情會怎么樣?這幾年央國企現在裁員的現象也不少。
另外,這些定招的崗位大多在陜西省內。而另外世界這么大,你就不想去看看嗎?
03
高校宣講
比“包分配”力度差一些的措施有:高校宣講。很多 高校都會組建由院領導、骨干教師構成的招生團隊,深入中學開展宣講會,針對性介紹學科優勢、師資力量及就業前景。
比如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遠赴甘肅蘭州等地的四所重點高中宣講,強調“建筑風”校園文化品牌和實驗室資源。
再比如浙江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深入衢州9所重點中學,發放1200余份宣傳材料,突出“厚德致遠”的校訓與專業特色。
而沈陽建筑大學,除了組織黨員志愿者成立招生宣傳小分隊,遠赴河北、山東等7個省份進行線下現場的招生宣傳之外,還與遼寧錦州市第一高級中學等共建生源基地,提前鎖定潛在考生。
高校派出專人到各地宣講,體現了學校對于潛在考生的尊重,也是一種無聲的承諾。即 使這只是一種姿態,但也會贏得一些考生家長的好感。 更能破除網絡上一些所謂“志愿專家“的不恰當言論。
04
社交媒體
比高校宣講力度更弱一點的措施是:網紅高校老師,利用社交媒體發“建筑專業”推廣文。
現在很多高校的老師,都有自己抒發感情、傳播思想的社交媒體賬號。甚至有些建筑老師有幾十萬的粉絲,這就給招生宣傳帶來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比如說這位擁有80多萬粉絲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逵,就在高考填報志愿之際發了文章,闡述建筑學本質的同時,也給校招打了一個“漂亮”的廣告。
無獨有偶的是:上海知名的同濟大學田寶江老師也發了一篇文章,強調行業并沒有消亡,只是轉型進化,而建筑規劃專業要面臨的挑戰是價值重塑。
高校網紅老師在這個時候發文,對于招生一定是會起到一些作用的。同時也能讓考生家長全方位的了解行業前景和今后的就業可能,才不至于偏聽則暗。
05
結束語
不管是網紅教師的推文,還是高校官方的宣講,亦或者是校企合作的“包分配”,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行業當下的困境。
但建筑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至今都還沒有消亡,則說明需求一直存在,只是供需關系發生了變化。
而高校建筑招生的核心邏輯應該是“技術與情感”的融合,不僅要讓家長們在報志愿前了解建筑專業是什么,還要在平日里“潤物細無聲”。
而單純的“包分配”,只能是噱頭。對于建筑專業和行業的長遠發展,也未必是件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