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法國勒巴爾卡雷,音樂節期間,工作人員向樂迷噴水降溫。
綜合編譯 王梓
入夏以來,北半球多國遭受高溫天氣侵襲,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從歐洲到亞洲,再到北美洲,高溫紀錄不斷被刷新,各國政府和民眾面臨嚴峻考驗。
在日本,酷暑一般在7月至8月來襲,以夏季為主題的民俗活動也多在這一時間段內舉行。但近年來,日本常常從6月熱到9月。日本警方、醫院等關鍵機構和大小企業紛紛對酷暑進行高度戒備。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日本企業須制定應對體溫過高病例的程序,確保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員工了解中暑風險;警員的制服規定被放寬,允許他們在警亭站崗時脫帽散熱;大阪世博會的清潔人員佩戴智能手表監測體溫,一旦超標即震動警示。
“(美國)中西部和東海岸持續出現極其危險的高溫天氣……約1.6億、即近一半的美國人受到影響。”美國國家氣象局的一份高溫警報稱。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媒體報道,根據該機構的數據,早在6月23日就有近40個美國城市錄得當地破紀錄的高溫;隨著本輪極端高溫天氣到達頂峰,這一數字還會繼續增加。
6月24日,美國波士頓,波士頓公園向公眾開放了“青蛙池塘”,一名兒童在水中消暑。
歐洲多國受大西洋和地中海影響,溫帶海洋性氣候如同天然大空調,人們曾說,“歐洲人不怕熱的底氣,是老天爺給的福利”。但如今,歐洲成了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據聯合國新聞網、美聯社等媒體報道,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和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暖化的速度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西班牙預計,6月29日起,該國大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將超過40攝氏度。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和利古里亞大區已禁止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進行戶外工作,多家工會呼吁將這一禁令擴大至全國。法國的酷暑同樣來勢洶洶,6月28日起,該國將熱浪警報擴大至全國范圍。
6月28日,西班牙馬德里,民眾淋水消暑。
氣象學家指出,此時的極端高溫天氣十分危險,因為入夏不久,人體尚未適應炙熱環境。極端高溫天氣除了讓人們“窒息、揮汗如雨”,還會導致電網承壓、醫院接診量增加等情況,颶風、干旱、洪水等現象也會更加頻繁、劇烈。
6月29日,代表極端高溫和森林大火風險的紅色預警信號覆蓋了葡萄牙三分之二的地區。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6月的報告顯示,歐洲和地中海盆地過半地區在5月中旬遭遇了干旱,這是自2012年開始相關監測以來的同期最高紀錄。歐洲金融機構警告,干旱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風險。
全球變暖被認為是近年來越來越常見、越來越嚴重的夏季熱浪背后的主要原因。面對這一全球性挑戰,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積極采取措施,以減輕高溫對民眾的影響。一些國家免費開放公共泳池,以及博物館等設有空調的公共設施,部分學校停課,預警系統被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提高城市綠化率等長期措施也被提上日程。不過,專家強調,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溫問題,還需全球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
6月27日,希臘雅典街頭。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