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領域再次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此次涉及超過200萬會員,巨額資金遭受嚴重損失!
眾所周知,投資理財始終存在不確定性,但在高回報的誘惑下,許多人難以自持。
就在6月26日,一度備受關注的鑫慷嘉平臺突然陷入崩潰!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崩盤現場
2025年6月26日,貴陽觀山湖區的一棟寫字樓外聚集了大量神情沮喪的群眾。
他們手持“歸還我們血汗錢”的標語,有人默默流淚癱坐在地,有人緊握手機不斷撥打客服電話卻無人接聽,焦慮與絕望的情緒在人群中迅速擴散。
警方記錄顯示,現場甚至有參與者因情緒過于激動被緊急送醫救治。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短短48小時內,高達129億元的資金通過虛擬貨幣渠道悄然轉移到境外。
統計數據顯示,每位投資者平均損失約6450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當年引發全國關注的e租寶案件。
如此驚人的數據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精心策劃的騙局?
故事要追溯到2021年3月。
當時,貴州鑫慷嘉大數據服務有限公司悄然成立。
企查查信息顯示,該企業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但實際繳納資本為零。
盡管如此,公司仍選擇入駐租金每月超10萬元的高端5A級寫字樓。
進入辦公區域,內部裝潢奢華考究,接待區擺放著一塊鍍金的“迪拜黃金交易所戰略合作伙伴”牌匾。
其創始人黃鑫曾在內部會議上直言:“無論寫字樓租金多貴,也必須租用,人們就相信這種排場。”
這句簡單的話語,揭示了整個騙局的一角。
權威背書的造假鏈條
為了增強可信度,鑫慷嘉展開了一系列虛假包裝。
首先是冒充國際機構身份,但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很快發布正式聲明,明確表示從未與鑫慷嘉建立任何合作關系。
深入調查發現,鑫慷嘉宣傳視頻中所謂的中東富豪簽約畫面,實際上是通過AI換臉技術合成的。
而所謂“央企支持”更是荒唐。
2019年,鑫慷嘉關聯企業確實曾向中石油某分公司出售過價值20萬元的油品過濾設備,但這份普通的交易合同卻被篡改為長達50頁的“五年戰略合作協議”。
中石油法務部獲悉后立即公開回應,并啟動法律程序。
雖然這些偽造手段明顯漏洞百出,但對于缺乏專業判斷能力的普通投資者而言,卻極具迷惑性。
依靠這些“包裝”,鑫慷嘉成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
真正令投資者趨之若鶩的,則是鑫慷嘉違反經濟規律的超高收益承諾。
該公司承諾每日收益達2%,折算成年化收益率竟高達730%!
這一數字遠遠超出銀行理財產品的3.2%和國債的2.8%。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專家指出:“正常金融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8%就需要高度警惕,鑫慷嘉的承諾顯然違背市場規律?!?/p>
然而,警方獲取的后臺數據顯示,平臺上線第一年,僅憑虛假收益展示就吸引了超過30萬名投資者,累計投入金額突破15億元。
傳銷式的擴張模式
除了虛假的權威背書,鑫慷嘉還采用極具吸引力的傳銷式推廣機制快速發展。
內部文件顯示,其設立了“四大戰區”,下設128個兵團。
云南“風吟兵團”的負責人張某,通過發展15萬名下線,累計獲得傭金超過8000萬元。
鑫慷嘉的晉升制度極具誘惑力:招募滿50人可升任旅長,享受團隊投資額15%的提成;招募滿500人將獲贈特斯拉ModelS。
但警方調查發現,所謂獎勵車輛均是從租賃公司租來的展車,部分車牌甚至已被注銷。
此外,鑫慷嘉還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可信度。
在貴州畢節某小學的捐贈活動中,團隊負責人當場轉賬50萬元,表面看起來非常慷慨。
然而銀行流水顯示,這筆款項在24小時內通過6家空殼公司完成回流。
同時,他們利用人性心理弱點,在微信群里推送“寶媽月入10萬”“退休教師逆襲”等虛假案例。
受害者李女士回憶道:“看到鄰居真的提現了2萬元,我才把準備給兒子買房的80萬元投了進去。”
正是這些看似真實的案例,讓很多人放松警惕,一步步陷入圈套。
其實早在2024年10月,四川珙縣金融辦就已發出風險提示,明確指出鑫慷嘉沒有任何金融資質。
隨后,湖南、湖北等12個省份也陸續發布預警。
然而,這些警示并未起到預期效果。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調研顯示,當多個省份接連發布風險預警時,超過70%的中老年投資者由于未接入“數字預警系統”,只能依賴社區公告欄獲取信息。
正因為信息渠道有限,即便崩盤跡象早已顯現,他們仍未察覺。
從2025年5月起,平臺提現手續費由5%上漲至10%,審核時間也由1小時延長至72小時。
6月25日,當投資者發現提現頁面持續顯示“處理中”時,18億枚泰達幣正通過混幣器分12批次轉移至開曼群島的三家空殼公司。
區塊鏈追蹤平臺Chainalysis數據顯示,這些資金最終流入多個匿名錢包,去向難尋。
受害者的悲歌
爆雷之后的受害者群體令人心痛。
62歲的退休教師陳先生,將畢生積蓄60萬元全部投入其中,如今只能依靠每月1200元的養老金艱難度日。
35歲的個體經營者王先生貸款30萬元進行投資,不僅被迫轉讓店鋪,還因無力償還債務被列入失信名單。
更為惡劣的是,詐騙仍在繼續。
警方已破獲3起冒充追款團隊實施二次詐騙的案件,涉案金額超過2000萬元。
這些受害者在經歷鑫慷嘉打擊后,還要面對二次傷害,生活陷入無盡黑暗。
這場騙局背后,暴露的是金融監管與公眾認知的雙重困境。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指出:“虛擬貨幣跨境轉移、空殼公司注冊等手段,使追贓難度呈指數級上升?!?/p>
目前雖已凍結1.2億元資金,但想要追回全部損失,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在防范層面,國家反詐中心數據顯示,安裝反詐APP的用戶中,僅有15%真正掌握金融詐騙識別技巧。
這說明,在金融知識普及和監管手段升級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要想避免重蹈覆轍,必須牢記三個基本原則。
首先,使用“收益對比法”,當收益率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時,務必保持警覺。
其次,通過“三查”核實企業資質,即核查工商登記、查驗金融牌照、查詢監管預警。
最后,善于借助“官方渠道”,遇到可疑情況及時咨詢當地金融監管部門或撥打12337反詐熱線。
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能有效幫助我們識別金融騙局,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結語
從e租寶到盛大金禧,再到如今的鑫慷嘉,金融詐騙手法不斷演變,但本質始終未變。唯有完善跨國追贓機制、加強全民金融教育,才能真正構建防騙防線。畢竟,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無數家庭的命運轉折。守護血汗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新浪財經:《又一平臺暴雷!實控人留言:我已經在國外了》2025-07-02
2. 河源農商銀行:《緊急提醒河源市民:警惕鑫慷嘉大數據,遠離殺豬盤陷阱》2025-06-21
3. 澎湃新聞:《MBI集團創始人被引渡回國:通過發行虛擬貨幣搞網絡傳銷,涉案超千億》2024-08-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