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這是京韻大鼓老藝術家駱玉笙,當年為電視劇《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今年正是這部電視劇播出四十周年,如今聽來仍然蕩氣回腸,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1937年,當時侵華日軍已經在東西北三個方向實際控制了北平城,只剩下南城的咽喉盧溝橋一帶還在中國守軍防御之下。7月7日,籌劃已久早已按捺不住的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隨即炮轟宛平縣,中國守軍第29軍奮起反擊,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
雖然中國守軍奮勇殺敵可歌可泣,但無奈當時中國國力衰微,21天后北平城還是淪陷了。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講述的就是那段歲月里北平城里老百姓的故事。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標志,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近代以來,日本對華侵略是一步步展開的,甲午海戰后他們搶走了臺灣,九一八事變后又占據了東北,到七七事變發生之前,日寇已經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七七事變之后,日本不再使用以往扶植傀儡、策劃“自治”等羞答答的手段,正式開始全面侵華,從華北地區向華東、華南等大片國土展開侵略戰爭。
曾經偉大的民族,不會永遠沉淪,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覺醒和抵抗的過程。近代以來北京這座古城歷經了多次入侵,有人回憶,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老百姓只是麻木地站在路邊看熱鬧,而當七七事變爆發后,北平城的老百姓為中國守軍送衣送食送彈藥,全國軍民、華僑、愛國者紛紛捐款捐物,中華大地上鼓動著抗日的決心,全社會展現了極高的愛國熱情。《四世同堂》里即描寫了北平城從販夫走卒、工商業者到知識分子,對抗戰的支持乃至做出的犧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列強可謂“屢戰屢敗”,而抗日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樹立了國人的信心,推動了民族覺醒與團結。在整個抗戰歷程中,七七事變是一個重要轉折點,中國人一改過去一盤散沙的局面,團結一致眾志成城,這成為抗戰勝利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七七事變提醒我們,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和平終究要靠斗爭去爭取。它警醒我們,在戰爭年代,同仇敵愾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讓我們取得勝利。在和平年代,全民族大團結是我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它還提醒我們,忘記歷史等于背叛,而銘記歷史是為了守護和平。正如駱玉笙先生所演唱的那樣,先烈們為雪國恥身先去,是為了重整河山待后生,我們這些后輩要牢牢銘記抗戰精神。
很多年前我到臺兒莊戰役紀念館參觀,事后寫下《浪淘沙》一闋,臺兒莊和宛平城都是見證偉大抗戰精神的古城,今將此詞謹錄于此,以致紀念: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