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點擊▲觀看視頻
我在上海完成了學業(yè),離開上海時,最后一張照片定格在十六鋪碼頭,而那時上海剛剛有了第一個麥當勞(肯德基)。而爛泥渡——也就是如今的浦東,一幢高樓都還沒有。
1991年我去了香港,站在維多利亞港邊上時,我就在想:上海,何時才會有這么多高樓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又或是四十年?
我女兒在1996年出生,在她8歲那年,我?guī)チ讼愀邸K驹诰S多利亞海灣,眼中沒有絲毫詫異。因為她在上海看到過相似的景象—— 浦東早已今非昔比,經(jīng)貿(mào)大廈與東方明珠塔都已建完了。 兩代人,同樣面對維多利亞灣,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觀感。
我見證了爛泥渡如何蛻變成今日繁華的浦東,而女兒眼中的浦東,從一開始就是那個擁有東方明珠塔與金茂大廈的浦東。對于90后、00后而言,他們的自信源自于出生時便身處于這個崛起中的國家,這個國家已經(jīng)成為一個策論上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摩天大樓最多的一個國家。
然而,對于許多60后、70后來說,他們打過補丁,還記得第一次嘗牛奶、漢堡的滋味。他們有這種巨大的落差,他們經(jīng)歷過貧窮,深知生活反差的根源,明白危機感的分量,更懂得今天的繁華來之不易。
今天的年輕人,他們理所當然地擁有這份自信,是建立在父輩幾十年的付出的前提下,也是他們命里應(yīng)得的一部分。
但當我們回望過去,更應(yīng)該思考的是:在這代年輕人身上,如何讓這個國家更進步?是繼續(xù)建下一個摩天大樓,還是在其他領(lǐng)域,實現(xiàn)他們個人對國家的貢獻以及中國對世界的貢獻?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我們沒有必要以老一輩的眼光去嘲笑、譴責年輕人,他們理所當然地擁有屬于自己時代的認知與想法。但年輕人也必須明白,這份自信從何而來,未來他們又需要承擔什么?這個問題,遠比譴責或嘲笑更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