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任先生淘到一張民國老發票,正好是鎮江一家五洋店號的,一起來看。
民國三十二年老發票
這張發票屬于標準的民國發票,尺寸較大,長24厘米,寬12厘米,棉宣紙質地,紅色單色印刷。
來看印刷的文字,右上角為“發奉”兩個楷體大字,即“發票”的意思。下面是兩豎排小字:“凡遇關稅,貴客自理,早晚市價,書票為憑,沿途諸險,概不負責”,這大致相當于賣家的免責條款。
中間下端還有小字:“外加,出棧、下力、印花”,這屬于買家購物后的各類附加條款,包括棧房、運輸、稅票。發票左上端是“寶號,臺照”,再加日期“民國,年,月,日”。
發票左下端是店號名稱:“鎮江豫豐五洋沙布號發票”,兩邊各有小字:“地址:大西路太和里口”,“電話:五零八號轉”。
發票上的字跡有三種,因為是連寫,有字不識。一種為毛筆書寫,“□線貳大支,計新幣壹百叁拾元,訖,電話局臺照,民國卅二年七月□日”。另一種為紅色鋼筆所寫,“機械修理□,木棉條”。
還有一種是黑鋼筆所寫,在發票下端有橫寫的阿拉伯數字,惜太潦草。發票最下端還有3枚“貳分”面值的中華民國印花稅票,稅票圖案是綠色印刷的杭州六和塔圖案,所以稅票上加蓋“江蘇、鎮揚區”字樣。
此外,這張發票上的印戳也有意思,一枚是“洋貨兩訖”中文戳,類似于“銀貨兩訖”的含義,指的是雙方完成交易,并結清款項,其蓋在稅票和發票上。另一枚在發票右下端,是篆體朱文圓印,印章內容類似于篆體“水谷”兩字,但不能肯定,不過印章風格卻屬于日本。
再聯系發票的時間,民國卅二年即1943年,屬于抗日戰爭時期,鎮江處于淪陷期,那么這枚日式風格的印章就有出處了。它可能是當時的商業監管機構,也可能這本身就是一家有著日商或日貨背景的店號。
五洋號曾以香煙為主
鎮江開埠通商后,有許多商號經營進口面粉(洋面)、煤油(洋油)、肥皂(洋堿)、香煙(洋煙)和洋燭,稱作五洋店。
香煙是其中的主要商品,初因我國百姓習慣于吸用水煙、旱煙,業務有限。英美花旗等外煙公司,乃大做廣告,贈送大量獎品,局面逐漸打開。
以后國產廠商如南洋兄弟、華成等廠出產的香煙,和外商競爭也很激烈。陸續又有大東、大東南等國產廠也來鎮推銷,都大做廣告,大發贈品。吸食香煙者亦日益增多,經營五洋號的商號們也改以香煙為重點,甚而專營香煙。以后組織同業公會時,即定名為煙紙業,則完全以香煙為主體了。
民國初期,鎮江經營五洋香煙的大小同行有70余家,其中大同行約10家左右,稱為“經理家”,實際上就是批發商。他們分別和上海中、外煙廠訂有經銷契約,經銷范圍除本地及鄰近縣之外,有的還包括整個蘇北地區。
在經銷范圍內,即使有人直接到煙廠批購香煙,廠方亦必須通知經理家,并將規定傭金扣交。當時鎮江香煙交易非常活躍,有時新牌香煙為了擴張營業,和老牌、名牌香煙爭奪市場,不惜臨時大幅度削價和大量附送贈品或附發獎券,常常轟動市面。
有的經理家還同時經理幾家煙廠的多種牌子,更為同業所矚目。小同行即大小門店或零售店,他們奔走于經理家之門,爭取早配、多配香煙。高峰時一個經理家年銷售量可達四五千箱(每箱五萬支)。當時著名的經理家有徐輝記、義隆、華豐、新生等。
大西路的三家五洋號
回到老發票上,電話局在“鎮江豫豐五洋沙布號”買的是一種線紗和木棉條。這家店號位于大西路太和里口,“太和里”因附近有太和藥店故名,其北至大西路,南轉東至平安巷,是一條二百多米長的小巷子。
兩年前,記者曾專程尋訪過“太和里”,當時周邊已拆遷,一條巷子里只有兩三戶人家還在使用“太和里”的地名牌,附近的平安巷也有不少鎮江老式民居建筑,可惜外觀仍有待修繕。只有附近金山街道楊家門社區居民委員會的門臉一新,讓人感到老街巷新生的力量。
無獨有偶,任先生還查到民國鎮江的一家五洋店。頤成五洋店位于大西路三善巷口,經理是回民楊錦生,其與人合資共同經營。這家店經銷頤中煙公司出品的哈德門、品海、翠鳥等名牌煙,以及名牌大廠生產的煤油、肥皂、火柴等,整批進出生意很大,在煙業同行中頗有影響。楊錦生抗戰前,還在丹陽同江子連、王秩九兩人合資經銷亞細亞煤油,后來楊錦生另外創立了大勝煤油公司。
記者也在網上找到一家鎮江五洋號,巧的是也在大西路。來看這家店,這也是一張老發票,有點類似解放之后的橫式發票。
發票日期是“38年11月6日”,店名為“華隆五洋號”,可惜圖片不清晰,但可看清這家店位于“鎮江大西路六四六號”,賣的是“祥茂皂”,這應該是一種肥皂,系五洋號的主要經營品種。其數量為“20條”,單價為“750”,計洋為“15000”。
發票上蓋有兩印戳,一個是“華隆號”的商家大印,一個是姓名章,可能是店老板印。讓人驚詫的是,發票背面竟貼著9張中華民國印花稅票,分兩種,一種是5張一分面值加蓋“蘇南,改作壹圓”,一種是4張二角面值加蓋“蘇南,改作拾圓”,看來這一時期印花稅蠻高。
五洋多為生活必需品
“鎮江豫豐”是“五洋”和“沙布”兼營的店號,這樣一種銷售組合兼顧了兩大行業。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鎮埠經營洋貨的店家主要有:位于租界三馬路的鈞記,位于租界大馬路的協和,位于租界二馬路的新義和,位于柴炭巷的麗記,位于萬家巷東的永豐。
這些經營洋貨的店家多兼營綢布,營業尚稱發達,且東洋貨尤為暢銷,深受市民階層的歡迎,從中可見日貨在鎮江的銷售由來已久。當時鎮埠經營紗線業的店號也不多,有位于銀山門的德泰隆,位于小街的徐泳泰,位于薛家巷口的德和,位于小街的生和祥,這幾家店的營業范圍均不大,除少數客幫外僅供本埠織布業及毛巾業之用,如果布廠之稍大者,均直接購自上海,故紗線店號營業無大利潤可言。營業稍好者唯德泰隆和徐泳泰兩家,其余皆平淡。
清末民初,隨著國外資本不斷滲入和日貨的傾銷,鎮埠商鋪的傳統商品面臨一定程度的滯銷。但是仍有一批商家從中看出了“洋貨”的好用和商機,決定開設商鋪專賣洋油、洋堿、洋煙、洋面等,這便是“五洋號”的由來。
比如“洋油”就是煤油,鎮江開埠后,美國的美孚油、荷蘭的蘇門達臘油、英國的德士古油以及俄國油等充斥市場,并分別在江邊建造了大儲油池,一下子鎮江成為大江南北重要的煤油轉輸基地。
后來,不少五洋號在經銷品種中加進了“洋火、洋紗”這類商品,這可能就是“鎮江豫豐”會把“五洋”和“沙布”同時加入店名的原因,至少在這家店里,“沙布”也是一個“主打商品”。
當然,后來五洋號經營的“五洋”商品,有很多是國內生產的。那時中國的民族資本家面對外國資本雖步履維艱,但畢竟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比如說洋火,鎮江的火柴工業起步較早,也形成了一定規模。只是由于生產工藝是外國引進,老百姓習慣沿用傳統叫法。
紗布可作戰時軍需品
從去年以來,在全國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口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在防治疫情中具有很好的阻止病毒傳播的作用,口罩的主要組成就是紗布。此時,再來看“鎮江豫豐號”經營的“沙布”,可能別有深意。
紗布除作為民用品之外,還可充當戰時軍需物資——如制作口罩。我國第一位發明醫用簡易口罩的是伍連德醫生。1910年哈爾濱暴發鼠疫,時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的伍連德到哈爾濱進行防治。
為防止鼠疫通過飛沫傳播,他發明了一種紗布口罩,用雙層紗布夾一塊吸水藥棉,被稱為“伍式口罩”,當時民眾紛紛戴上這種口罩,感染率大大降低。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款口罩受到各國專家贊揚。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讓中國軍民有效防護日軍毒氣,1937國民政府軍工部兵工署編印了《簡易紗布防毒口罩之制法》,對簡易紗布口罩制作進行指導,挽救了許多抗日將士的生命……
民國沒有超市,我們現在會去超市買生活必需品;那么民國時提供生活必需品的是什么店?
任先生認為在當時林林總總的店鋪中,找不到一家像五洋號這樣的“剛需”商鋪。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煙酒店,也不是解放初期雜貨店的概念,五洋號是幾類特種商品的特許專營店,其中很多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由此來看,大西路上有這么多家五洋號是有原因的,它更多屬于“社區便民店”,其為服務民眾所生,也被歷史無情淘汰。
來源:京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