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肩周炎似乎成了一種極為常見的病癥。夜深人靜時肩膀鉆心的疼痛,抬手梳頭都困難的窘迫,甚至影響睡眠的酸脹感——這些癥狀是否也正折磨著你?中醫治療有什么特效藥方?
肩周炎高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空調冷風成“隱形殺手”
新加坡全年濕熱,空調成為生活必需品。然而長期暴露在冷氣下,尤其冷風直吹肩頸,極易導致寒濕入侵經絡,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
2.久坐不動,筋肉“生銹”
辦公室久坐、缺乏運動的現代生活方式,使肩頸肌肉長期僵硬緊張,氣血循環變差,為肩周炎埋下伏筆。
3.姿勢不良,勞損積累
長時間低頭看手機、伏案工作,導致肩頸肌肉長期處于錯誤負荷狀態,日積月累引發慢性勞損。
4.年齡增長,氣血漸虧
中醫認為“年過四十,陰氣自半”,尤其新加坡快節奏生活更易透支健康。氣血不足則筋肉失養,成為肩周炎(又稱“五十肩”)的內在誘因。
肩周炎中醫怎么治療好得快?
新加坡貢方堂TCM中醫科專家丘保潤表示,肩周炎在新加坡高發,本質是氣血不足為本,風寒濕邪阻滯為標。治療需標本兼顧,補氣通陽、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缺一不可。對此,丘醫師特別推薦源自《金匱要略》的千年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臨床驗證對新加坡患者尤為有效。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由黃芪、桂枝、芍藥、生姜、大棗五味藥組成。
方中黃芪為君藥,其性甘溫,具有補氣升陽的功效。在治療肩周炎時,它能增強人體的正氣,提升抗邪能力,就像給身體的防御系統注入一股強大的力量。桂枝辛散溫通,能振奮氣血,解散風寒,以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引領其他藥物直達病所,就像一位領路的向導。芍藥和營理血,且能止痛,與桂枝相互配合,一散一收,調和營衛。生姜、大棗甘溫補中,進一步調和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
這五味藥看似很簡單,但其實相互配伍,共奏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之功,對于肩周炎屬氣血虧虛、風寒濕痹阻經絡者,有著很好的療效。
醫案
患者:郭女士,47歲。
主訴:長期在冷氣房伏案工作,半年前開始右肩酸痛,逐漸加重至夜間痛醒,手臂無法上舉、后伸,穿衣梳頭都困難,確診“肩周炎(凍結期)”。嘗試過止痛藥、理療,效果不持久。
初診: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
辨證:屬氣血虧虛,寒濕痹阻。
中藥處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加重黃芪用量,酌加羌活、姜黃增強通絡止痛之力),7劑,水煎服,早晚服用,喝完藥后復診調整藥方。
針灸處方:配合每周2次針灸治療(主要取肩髃、肩貞、臂臑、曲池、合谷等穴)。
結果:1周夜間疼痛明顯減輕,可入睡。2周后白天酸痛感減輕,手臂可勉強抬至肩高。3周后肩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日常工作生活無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