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古區兩河口項目已全面建成
紅古—民和兩地志愿者合作守護湟水生態
永登縣城的濱河路
消失多年的野生鳥類又出現在莊浪河兩岸
莊浪河畔,碧波蕩漾,濱河大道上群眾漫步休閑;湟水之濱,無人機掠過水面,智能監控實時捕捉動態;大通河畔,甘青兩省水利部門聯席會商,共解跨省治水難題……盛夏時節,隴原大地河湖治理呈現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動圖景。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屏障,我市各地以河湖長制為總抓手,聚焦岸線空間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等核心任務,構建起責任明晰、協同高效、監管嚴格的河湖管理保護體系,書寫著新時代守護母親河的生態答卷。
構建全域覆蓋河湖管護網絡
“巡河員每周五都會在所有河洪道清理垃圾。如果在巡河過程中發現違法排污破壞河體生態的問題,就要限時查明源頭當即整改。”永登縣河長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日在連城鎮大通河畔定時巡河,每周定點組織清理垃圾,都已經成了他們的規定動作。通過源頭治理、植綠護綠,大通河治理成效顯著,引得黑鸛年年來此停歇。
永登縣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體系,505名河長覆蓋全縣河湖,其中莊浪河設置縣級河長2名、鄉鎮級16名、村級153名,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網絡。縣級總河長由縣委書記、縣長擔任,每季度召開專題會議調度重點工作;鄉鎮級河長每周開展徒步巡河,隨身攜帶的巡河日志詳細記錄水位變化、岸線狀況等20余項指標;村級河長作為“前哨哨兵”,每日對責任河段進行拉網式排查,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過夜。
“我們經常會沿著河道巡河,一旦發現有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現象,會立即予以制止。”永登縣武勝驛鎮的副鎮長季永霞告訴記者。她是莊浪河武勝驛村段的河段長,每周她都會和負責這一河段的警長聯合對管轄河段進行巡邏,重點檢查是否有亂采、亂堆等“四亂”問題。如果發現垃圾,會立即通知保潔員到位。同時,對亂倒垃圾者由公安部門進行追責。
如今,皋蘭縣共有75名河湖長正擔起著守護河湖的重任。今年以來,各級河湖長已完成巡河2551人次,完成率67.92%。同時,皋蘭縣及時更新調整各級河湖長名錄并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提升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培訓各級河湖長80余人次。
西固區達川鎮是黃河、湟水河交匯的地方,大多數村莊沿河而居。步入河岸,綠水繞村,幾名身著黃色工作服的保潔員一手拿簸箕,一手拿長柄鑷子巡回保潔,幾塊“河長制公示牌”格外醒目。
“汛期已來,我們一邊加大河道清理‘四亂’力度,一邊積極引導附近村民樹立環保理念,養成不亂丟垃圾的文明習慣,進一步增強愛河、護河、守護綠水青山的意識。”達川鎮黨委書記齊巖斌說。據悉,西固區堅持把清“四亂”作為河湖治理的有效抓手,聚焦轄區河道內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突出問題,在全區河道管理范圍內扎實開展集中排查整治。
今年以來,西固區嚴格執行區級河長每季度巡河不少于一次、鄉鎮級河長每月巡河不少于一次、村級河長每周巡河不少于一次的三級河長常態化巡河制度,對發現的問題,建立一事一策整改臺賬,明確責任單位、整改時限,實行發現—整改—銷號閉環管理,確保問題不積壓、不反彈。截至目前,各級河長累計巡河5100余次,發現并完成整改河道垃圾堆積、污水外溢等問題29處,整改率100%,以實際行動兌現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的承諾。
多維聯動破解河湖管護難題
近年來,永登創新開展了“河長+警長”巡河機制,嚴厲打擊各類涉水違法行為,形成了“兩長”聯手、部門聯動、打防結合、處置高效、共護河湖的鐵腕護水新體制。該縣對莊浪河河道進行常態化巡檢,嚴厲打擊河道、溝洪道內非法采砂及違建等行為,確保河洪道的行洪安全和生態安全,持續推動河長制從“有名有實”走向“有力有為”。
紅古區則積極推進智慧河洪道建設,在重點河洪道敏感區域安裝監控設備,精準掌握河洪道動態,確保汛期行洪安全。整合無人機巡河、視頻監控、水質監測傳感器等數據,該區不僅在湟水、大通河沿岸設置視頻監控101臺,及時發現水體污染、水位異常、河道“四亂”等問題,還啟用無人機對全區63條河洪道進行不定期無縫隙巡檢,有效管控了河道采砂、棄渣、違建等水事違法行為。
同時,紅古區招募86名民間河長,其中退休干部、教師、企業主均有參與,他們佩戴統一標識開展日常巡邏,發現問題直接通過“紅古河長制”微信公眾號上報,24小時舉報專線辦結率達95%。65歲的民間河長王大爺,兩年間累計上報河道垃圾傾倒線索17條,推動相關部門建立定時定點清運機制,被群眾親切稱為“河道衛士”。
“整合民間資源,發揮民間力量,民間河長驛站將成為河長制工作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安寧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安寧區有5座多功能民間河長驛站揭牌并投入運營。
家住安寧區孔家崖街道的居民王海靜,是安寧區招募的民間河長。“看到黃河從家門口流過,內心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把它保護好,而美麗的黃河需要大家的共同呵護,所以就加入了護河的公益隊伍。平常在散步時,發現有破壞環境、雜物侵入河道或者污水排放等情況時,第一時間拍照片或打電話向街道反映。”王海靜說。
在西固區新城鎮下川水車沿岸,柴家峽水電站工作人員組織施工人員對下車村至下川水車庫區淹沒區約4公里長防護欄進行維修和更新安裝。下川村負責人說:“鎮村兩級河長在巡河中多次發現,有許多自駕游客選擇在柴電庫區淹沒區露營,造成垃圾污染和防汛安全隱患,經鎮河長辦協調,今年,柴電對涉及新城鎮轄區的庫區淹沒區防護欄等安全防護設備及早進行了維修和更新安裝。”
全民參與繪就河湖清麗新景
西固區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完成460個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和整治,湟水橋、新城橋2個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Ⅲ類標準。皋蘭縣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重點用水企業監控名錄,對年用水量超10萬噸的企業實施計劃用水管理,全縣用水總量連續三年控制在目標范圍之內。紅古區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在農業領域推廣滴灌、噴灌技術,累計改造高效節水農田3萬畝,年節水200萬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85%以上。
治理過程中,各地逐漸實現了全民參與,為河湖治理添加新動能。皋蘭縣緊抓“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重要時間節點,通過典型案例推廣、散發宣傳材料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防溺水宣傳,開展河湖長制“七進”宣傳活動。西固區建立“紅黑榜”月通報制度,對河湖管理成效顯著的鄉鎮在政府官網紅榜公示,對問題突出的鄉鎮黑榜曝光并約談主要負責人;永登縣將河長制納入村規民約,村民主動參與河道保潔、生態巡檢成為新風尚,實現從“政府管”到“全民護”的轉變。
在跨省流域治理中,紅古區與青海民和縣簽訂湟水流域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合作協議,建立定期會商、聯合執法、數據共享三大機制,統一治理標準,實現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通過建立湟水、大通河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聯合開展執法行動,共同破解跨省河流治理難題。
6月25日,紅古區和民和縣聯合舉辦以“攜手傳文明·共守湟水綠”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兩縣區志愿者分別前往海石灣鎮湟水河沿岸公園及周邊灘涂、民和縣川口體育公園和灘涂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守護湟水生態,推動兩地綠色高質量發展。
榆中縣宛川河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分6個施工標段。從2019年3月20日開工,當年11月30日前完成主體工程,2024年11月30日綠化、撫育、管護期結束。在此基礎上,榆中縣共設置21個補水點持續向宛川河補水。
“感覺這條河一下子‘活’了起來,我們看在眼里,心情自然也暢快多了。”榆中縣金崖鎮陸家崖村村民陸孔常告訴記者,十幾年前,同樣站在這里,看到的卻是干涸的河床和遍地垃圾。陸孔常說,這幾年政府大力整治河道環境,村民不再往河道傾倒垃圾了,而且主動參與到了環境整治中。
越來越多的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用實際行動守護著身邊的碧水清流。
從永登的莊浪河到紅古的湟水河,從皋蘭的治理工程到西固的聯合執法,我市各縣區在這場守護母親河的生態保衛戰中,各級河湖長用腳步丈量河道,用責任守護清流,共同繪就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守源護水的使命正在一位位河湖長的接力中延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程君/文 葛 強/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