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日媒解析吐噶喇列島為何地震頻發的示意圖
圖片說明:
7月3日,日本的電視臺播報鹿兒島附近海域當天發生5.5級地震的消息。
本報特約記者 晨 陽 鄭 凱
編者的話:7月5日已經過去了,最近在網絡上熱傳的“日本7月5日發生毀滅性大地震”的預言并沒有成真,這不僅讓忙著辟謠的日本政府松了一大口氣,也讓外界更加關心一個話題:預測地震為何這么難?
7月5日大地震傳聞源自漫畫家的夢?
此前有關“日本7月5日將發生毀滅性大地震”的傳言在國外社交平臺上瘋傳,以至于近日赴日本的游客數量都大幅減少,5日當天數十萬日本民眾徹夜不睡防范大地震。
然而相關傳聞的來源并非科學家的預測,而是來自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書中記錄了龍樹諒多個“預言夢”。其中一則“2011年3月將有大災難”的“預言”與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時間巧合,因此書中其他相關“預言”引發關注并廣泛傳播。而“日本將于2025年7月5日發生毀滅性大地震”就是該系列“預言”之一。據《時代周刊》報道,龍樹諒于2021年重新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描述說,7月5日凌晨4時18分將發生毀滅性地震,“將有一場巨大的海嘯席卷太平洋國家,危害相當于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3倍”,“日本列島的太平洋一側會有1/4到1/3被大海嘯吞噬”。
由于這則“預言”說得“有鼻子有眼”,再加上社交媒體上的添油加醋,導致“日本7月5日發生毀滅性大地震”的傳言越傳越兇。更糟糕的是,日本鹿兒島地區吐噶喇列島近期還當真發生了多次地震,更增加了日本民眾的恐慌。當地居民接受日本《朝日新聞》采訪時描述稱,“在地震發生之前,你可以聽到來自海洋的奇怪咆哮,尤其是在晚上。這太怪異了。”根據日本氣象廳5日清晨發布的通報,自當天零時至發布通報時,鹿兒島地區發生多次地震,其中7次震級高于3級,一次為5.3級。自6月21日至7月5日上午11時,當地已發生1329次烈度1級或以上的地震。這一系列地震使傳聞進一步“升級”,網友猜測鹿兒島地震會引發日本爆發全國大地震。
面對不斷擴散的恐慌情緒,日本政府和科學家全力辟謠,呼吁本國公眾理性看待。日本氣象廳地震海嘯監視科科長海老田綾貴說,即便預言偶爾成真,那也僅僅是巧合。預測地震必須包含三個要素,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何種規模。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還無法準確預測這三點,此類謠言傳播純屬騙局。日本東京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羅伯特·蓋勒也強調,目前并無科學證據支持這一預言。日本氣象廳于5日緊急召開發布會,發言人強調,鹿兒島5日的地震和傳言“沒有任何因果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越傳越盛的謠言,龍樹諒在2025年6月出版的新書《天使的遺言》中澄清:自己僅負責繪制漫畫封面插畫,書中引發爭議的具體描述均為出版社編輯擅自添加。她還曾表示,“7月5日只是記錄夢境的日期,并非災難發生日。”
但無論是日本官方辟謠還是作家本人的澄清,似乎都沒能阻止謠言的傳播。路透社稱,近期赴日本游客數量出現明顯減少。7月5日凌晨4時,日本全國緊急地震速報的視頻直播一度吸引了近25萬人蹲點觀看。
日專家警告:未來仍有大地震風險
伴隨著日本大體平安地度過了7月5日的“毀滅日”,相關傳聞總算暫時告一段落。但為何這個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傳聞能讓日本社會如此緊張呢?
據介紹,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活躍的國家之一,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西緣的多個主要構造板塊交匯處。英國《衛報》稱,日本每年經歷大約1500次地震,發生的6級或更高震級地震的次數約占全球總數的1/5。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及其連帶的海嘯,造成超過1.8萬人遇難,在海嘯中受損的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的影響至今還沒消散。如此慘痛的損失讓日本社會對大地震的超強破壞性記憶猶新。
英國廣播公司稱,日本政府和科學界一直在反復警告所謂“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報道稱,許多日本人從小就被警告過需要準備應對這場“百年一遇的特大地震”。日本科學家的相關研究表明,以日本東海地區以西的太平洋沿岸為震源的巨大地震反復發生,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日本氣象廳及地震相關專家等認為,自靜岡縣到九州島南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未來有發生特大地震的風險。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今年3月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可能超過292萬億日元,較上一次在2013年得出的估算值大幅上升,并可能導致29.8萬人死亡。
日本地球科學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鎌田浩毅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警告“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必然會在2035年前后5年間發生,且極有可能會誘發富士山噴發”。南海海槽全長約700公里,位于日本南部海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來,富士山下方的巖漿庫活動變得異常,顯示壓力正逐步累積。一旦噴發,其破壞力將非常驚人。”鎌田浩毅警告稱,“如果發生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影響將擴及靜岡、愛知、三重、兵庫、和歌山、德島、香川、愛媛、高知與宮崎等多個地區,這些地區正是日本太平洋工業帶的中樞。”現代的大城市將遭遇火山灰降落,電力、自來水、天然氣等基礎生活設施將全面癱瘓,不僅經濟活動受阻,交通與通信也會中斷。
“無法精準預測”
日本氣象廳長官野村龍一表示,當前科學技術僅能提前數十秒預警地震,或評估長期概率,精準預測地震的具體日期和地點,仍是人類尚未攻克的難題。
英國廣播公司稱,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學家露西·瓊斯承認,“人類在面對危險時,會強烈地想從中找出某種規律,這是對恐懼非常自然的反應。不過目前還沒有發現對這種地震規律性的可靠預測。”報道稱,盡管地質記錄顯示,某些規模很大的地震確實表現出某種規律性,但美國地質調查局坦承無法精確預測,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無法做到”。
據介紹,地震預測研究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它涉及地球動力學、斷裂力學、構造學、孔隙介質、地球化學、流體力學、電磁場等多學科,目前科學界對地震發生機制和規律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因為地震一般發生在幾公里到數十公里的地下,當今世界上最深的鉆井只有十多公里。目前人類對地下發生的變化,主要依靠在地表上建立的相對稀少的地震臺站觀測的數據進行推測。發生在地下深處的復雜過程,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主流觀點認為,地震的孕育過程跨越了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地震的孕育、發生、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地震類型也十分復雜。在不同的地理構造環境、不同的時間階段、不同震級的地震,都會顯示出相當復雜的孕育過程。這個過程很難在實驗室或野外進行模擬,也很難用經典物理學從本質上加以描述。同時大地震的復發時間比人的壽命、比有現代儀器觀測以來的時間長得多,限制了對其規律的總結和驗證。
例如,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最新數據顯示,南海海槽30年內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概率高達82%,相比2024年上升1%。鎌田浩毅解釋說,該預測是通過對歷年地震后地面隆起與沉降的變化模式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
人們還試圖總結此前地震中出現的前兆現象預測地震,例如生物活動可能出現異常,還有人根據所謂“地震云”預測地震。但這些經驗并不能準確預測地震。
地震發生后,地震波通過縱波和橫波向周圍傳遞能量。目前真正意義上的“預測地震”,實際是指借助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的特性,通過地震監測臺站捕捉縱波后,結合電磁波傳輸速度優勢,由數據處理中心快速發布預警信息,為公眾趕在破壞力比較強的橫波到達之前爭取幾秒至幾十秒的避險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