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的態度讓人捉摸不透,防長剛罕見松口,說要和中國永久劃界,這話還在咱耳邊回響,外長蘇杰生就對著鏡頭強調印度是中國最大鄰居,話里話外意味深長。
莫迪也是,前腳才表態金磚是重要平臺,后腳峰會一結束就匆匆離開,本以為印度要和中國好好緩和關系了,結果突然又切換成對抗的姿態。
他們一邊提永久邊境劃界,一邊在金磚組織里若即若離,印度到底在打什么主意?是想在中美間投機取巧,還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目的?
印防長的險惡用心
6月底一名中國學者在公開活動上講了句聽起來像玩笑的話:既然印度能接受英國人當年隨便畫出來的“麥克馬洪線”,那中國是不是也可以在恒河邊上自己畫一條“高志凱線”?
這話一出口立馬在印度引爆了網絡,印度網友反應極其激烈,有人罵聲不斷,有人開始腦補“中國要吞并恒河以北”,還扯出什么“中國要拿下50萬平方公里”的驚人說法,搞得輿論烏煙瘴氣。
但真讓局勢變危險的不是這些網上吵鬧,而是印度政府順勢出招,印度國防部長辛格馬上跳出來提了個聽起來很“和平”的建議:中印應該永久劃定邊界,好讓兩國關系更穩定。
表面聽上去像是想談判,實際上卻埋著坑,他所謂的“永久劃定”其實有個前提,中國必須“承認現狀”。
換句話說,印度想讓中國默認所有現在被印度控制的爭議地區都屬于印度,包括中國一直堅決不接受的藏南和喀喇昆侖地帶。
這招很陰:一方面裝出一副“我們很愿意談”的姿態,把責任推給中國,另一方面又在暗中搞既成事實。
如果中國說“可以談”那就等于默認印度的占領,如果中國拒絕,印度就可以對內宣傳說“中國不想和平、不愿協商”,從而把矛盾甩鍋給中國。
不過中國這邊沒有中招,外交部回應得非??酥?strong>,只說了四個字:“保持溝通”,這其實是種非常聰明的回擊方式,既不接受也不激怒印度,而是用模糊的態度把這個球踢回去,讓印度沒辦法借題發揮。
印度這次搞“網絡起哄+外交下套”這兩步棋,目的其實很清楚:一是想激起國內民族情緒,二是想制造一種“我們有理,中國在回避”的假象,試圖爭奪外交主導權。
但問題是,越這樣操作就越暴露出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急”和“虛”,反而讓人看清了他們內心的不安。
印度外交兩副面孔
印度的外交策略說白了就是一套“兩面派”操作,嘴上說“我們中立,不選邊站”,但實際行動卻一直在往美國那邊靠,外交部長蘇杰生就是典型例子。
6月底他在美國接受媒體采訪時,還擺出一副和平、理性的樣子,他說:“作為中國的鄰國,印度必須保持對話與溝通,中印關系不能被中美對抗綁架,我們不應該被迫選邊。”
可回到印度國內他的態度馬上變了,面對印度本國媒體,他話鋒一轉語氣強硬地表示:“我們周邊的國家要么配合印度,要么就要承擔代價?!?/strong>
還特地點名中國,說“印度要做好隨時對抗的準備”,他甚至還暗示印度有權對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小鄰國“施加影響”,完全是一副地區主宰者的姿態。
這不是蘇杰生個人的反復,而是印度政府在對外戰略上的一貫操作,他們一直在執行“兩套劇本”:在國際場合,扮演一個溫和、理性、不結盟的角色,好博取西方國家的信任。
在國內則通過高調民族主義言論煽動情緒,緩解經濟和社會問題帶來的壓力,這種“外柔內剛”的表演,其實是在走鋼絲。
尤其對中國,印度玩的就是“雙手戰術”:一邊高調拉攏美國、日本等國家組團抗衡中國,一邊又打著“對話”“談邊界”的旗號,試圖讓中國在戰略上讓步,看起來像是在尋找平衡,實際上是想多拿好處。
但問題是這種操作越來越難維持,因為印度說的是“中立”,做的卻是“親美”,比如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中,印度是最積極的那個。
又比如在金磚國家里,當中國、巴西等國家推動“去美元化”,減少對美國金融體系依賴時,印度卻總在那邊猶豫、甚至阻撓,給美國保留余地。
說穿了印度的“戰略自主”很多時候只是說說看,實質是利益驅動,一旦真有大事發生,印度更多時候是站在西方那邊。
這種左右通吃的做法,短期內或許能拿到一些實惠,但從長遠來看風險極高,一旦中美之間矛盾升級,印度遲早要被迫選邊,到時候不僅中國會對它失去信任,美國也不會百分百護著它。
印度稀土自救,沒想到小丑是自己
阿三的政府現在可頭疼了,國內稀土資源被卡得死死的,尤其在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后,印度好多產業都跟著遭殃。
歐美靠高技術和金融體系,跟中國達成了部分恢復配額的協議,而印度多次交涉無果,被排除在外,這讓新德里感到被邊緣化,壓力非常大。
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談合作講的是互惠互利,歐美可以拿芯片技術、市場準入來交換,但印度能拿出來的籌碼不夠,結果換不到資源,稀土進口一下子少了四成。
直接后果就是汽車、風電、高端制造都受到沖擊,影響了國家產業升級節奏,為了自救,莫迪政府宣布大規模投入資金,搞“稀土國產替代計劃”,加快開采國內稀土礦,還要建設本地加工廠。
但這條路并不輕松,第一,印度的稀土礦品位差,提煉難度高,第二,整個產業鏈幾乎從零開始,缺人、缺設備、缺技術,干啥都得從頭學。
與此同時,莫迪還搞“稀土外交”,跑到非洲和南美,想學中國搞海外礦產投資,但印度不管是資本實力、整合能力還是技術儲備,和中國差得遠,簽協議不難,問題是落地難進展慢。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戰略視野,印度現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抗中國、取悅美國,但東亞局勢已經在變,中日韓之間的合作正在升溫,連日韓都開始重新考慮和中國加強區域整合,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
而印度卻還在走“站隊博弈”的老路,結果既沒爭到資源,也錯過了產業合作的機會,到頭來不是你嘴上說獨立、說平衡有多響亮,而是你有沒有看清局勢真正的方向。
參考資料:
《莫迪開啟十年來“最長訪問”》環球時報
《外交部回應中印防長會見情況》千龍網
《印度外長“狂言”:鄰國要么合作,要么付出代價》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