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防長剛在青島喊完"永久劃界",還沒到72小時呢,蘇杰生就在紐約那邊"交了底"。
更神奇的是,這邊蘇杰生還在強調"中國是咱們最大的鄰國",那邊莫迪已經登機飛走了,一口氣要出訪8天。
印度這是要搞啥?莫迪這個時候跑路又想干嘛?
作者-山
蘇杰生這波操作有點意思
蘇杰生這次表態,時機選得有點微妙。就在印度防長辛格從青島回國,外界還在琢磨"永久劃界"到底啥意思的時候,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突然在紐約接受《新聞周刊》采訪。
這位印度外交界的老油條,用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表述:"中國是我們最大的鄰國"。
說實話,這話聽起來平平無奇,但放在當下這個節骨眼上,就耐人尋味了。要知道,就在半個月前,同樣是這個蘇杰生,在印度國內媒體面前可是另一副嘴臉。
當時他語氣狂妄地表示,"印度周邊國家要么與印度合作,要么付出代價",劍指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這些小國家。更直接的是,他還特別點名中國,表示印度需要做好"站出來"抗衡中國的準備。
這前后不到兩周的時間里,蘇杰生的調子變了個樣。從"抗衡中國"到"最大鄰國",這個轉彎轉得可夠急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還特意強調,印美關系不能反映對華立場。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印度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又要中國又要美國。
但這背后的算盤更有意思。
印度的三重麻煩
說到算盤,咱先看看印度現在的處境。老實講,莫迪政府現在的日子不太好過。
先說說經濟這塊。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GDP環比萎縮了0.2%,這可是亞洲金融危機后最差的紀錄。要知道,印度一直以來都是靠著"世界增長最快經濟體"這個標簽來刷存在感的,現在這個招牌有點晃悠了。
更要命的是,印度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高得嚇人。稀土依賴度83.7%,光伏板90%需要中國供應,連抗生素原料都幾乎全部從中國進口。
莫迪為了擺脫這種被動局面,豪擲百億美元打造本土稀土產業鏈。結果呢?提煉出來的產品純度連30%都達不到。這就像是花大價錢買了個假貨,既丟了銀子又丟了面子。
再看軍事方面。印軍每年要耗資60億美元維持高海拔部署,士兵凍傷減員率達到17%。這筆賬算下來,印度是越來越扛不住了。
更讓印度人郁悶的是,在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用中國制造的殲-10C戰機擊落了印度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這一下子把印度"南亞無敵"的神話給撕了個粉碎。
外交上的麻煩也不少。特朗普的"對等關稅"重創了印度汽車、鋼鐵業,美國對印度商品加征25%關稅的倒計時已經指向7月9日。
三周前的G7峰會上,莫迪遭遇了政治生涯最尷尬的時刻,他精心準備的"印巴戰爭勝利宣言"被徹底無視,歐美領導人從他身邊匆匆走過。
這就逼得印度不得不重新考慮對華策略了。
莫迪這趟出訪不簡單
正是在這種壓力下,莫迪選擇了出走。說是出訪,其實是去搶生意。
莫迪這次的行程安排得很有講究:先去非洲國家加納,再到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一圈下來要8天時間。表面上看是常規的外交訪問,實際上是帶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去的。
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之前就放過話,要投資一大筆錢,建立一條特殊的礦產供應鏈擺脫中國依賴,最終"贏下和中國的比賽"。
莫迪這趟出訪,就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他要和非洲、拉美地區的國家談礦產開采、合作協議,試圖復制中國"一帶一路"的成功模式。這招學得倒是挺像的,但問題是印度有這個實力嗎?
說白了,印度現在是既沒人才又沒資金。他們想當然地以為,靠著"印度國內稀土儲量也很大"這個認知,就能把稀土產業搞起來。
但現實是殘酷的,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不僅僅是儲量,更在于完整的產業鏈和技術積累。印度想要從零開始建立這樣的體系,難度可想而知。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蘇杰生說著"最大鄰國"的同時,印度海軍卻在安達曼群島與美國展開了"馬拉巴爾"海上演習。這種"腳踏兩條船"的外交平衡術,恰如恒河水般蜿蜒流轉,但能走多遠就不好說了。
想法挺好,現實挺骨感。
印度這個"最大鄰國"有點尷尬
回過頭看,蘇杰生那句"最大鄰國"確實有點無奈。
從客觀事實來說,印度確實是中國陸地邊界最長的鄰國,但最大的鄰國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從發起邊界爭端,到成為中企的投資陷阱,再到明里暗里反華,印度這些年把"言行不一"演繹得淋漓盡致。
蘇杰生在紐約說得好聽,轉頭印度就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這種操作看多了也就不奇怪了。
更尷尬的是,印度在多邊機制中的處境也越來越微妙。在金磚組織中,印度為了從美國那邊獲取更多利益,多次否決關于去美元化的提案。
在上合組織防長會上,印度也是拒絕簽署聯合聲明。現在多數金磚成員國對印度的態度已經不是積極接納,甚至有觀點認為印度的參與度與身份不匹配。
中國對印度的這些小動作看得很清楚。在官方通報中,中方完全不提劃界問題,只強調辛格表示"印方不謀求與中方沖突對抗"。
中國商務部則對印稀土出口實施"雙軌制",民用領域發放半年期許可證,軍用相關企業列入黑名單,進行精準管控。這種處理方式既保持了合作的可能性,又劃定了清晰的紅線。
也不容易,但現實就是現實。當印度還在糾結于"大國身份"和"實際處境"之間的落差時,真正的大國外交考驗才剛剛開始。
結語
印度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說是主動出擊,倒不如說是被動應對。當"最大鄰國"都得看臉色行事的時候,"大國夢"可能要先醒醒了。
蘇杰生的"交底"與莫迪的"離國",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外交戲碼,但臺下的觀眾是否買賬,還得看印度能否拿出真正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畢竟,在國際舞臺上,光會演戲是不夠的,實力才是硬道理。
你覺得印度接下來會選擇務實合作,還是繼續這種兩頭下注的把戲?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