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時期,健康扶貧實現了農村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但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穩定住、鞏固好脫貧地區基本醫療有保障成果、進一步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健康幫扶,就是要在健康扶貧的基礎上,繼續補短板、強弱項,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堅實健康保障的一系列政策組合的統稱。健康幫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致貧的關鍵舉措。高質量推進健康幫扶、優化健康幫扶機制,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幫扶重要論述為遵循,以國家相關決策部署為依據,有力有效推進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
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幫扶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幫扶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衛生健康領域的生動實踐,為推進共同富裕、實現健康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學習領會其精神,關鍵在于轉化為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的具體行動,筑牢鄉村振興的健康基石。
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是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健康幫扶工作,對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脫貧攻堅時期,這項工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確保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健康扶貧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體現了黨對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視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
精準施策與長效機制是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機制,解決好因病致貧問題。既要解決好眼下問題,更要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首先是,針對貧困地區、脫貧人口和易返貧人群的健康需求,實施分類幫扶,重點解決大病、慢性病、地方病等問題,實現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其次是,推動健康幫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是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要將健康幫扶融入健康中國戰略,注重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和醫療保障相結合,推動從“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多方協同與資源下沉是實現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是強化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三級醫院幫扶縣級醫院等機制。二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延伸。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扶貧、健康幫扶的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實踐要求。一是鞏固健康扶貧成果。要動態監測脫貧人口健康狀況,對大病、慢病患者落實兜底保障政策。要強化農村低收入人口醫療保障,防止規模性因病返貧。二是提升基層服務能力。要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要通過定向培養、職稱傾斜等措施,穩定基層醫療衛生隊伍。三是深化醫改與政策協同。要推動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改革,減輕群眾就醫負擔。要完善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重點向困難群體傾斜。四是實施健康教育與預防為主方針。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健康知識,提升群眾健康素養。要加強傳染病、地方病綜合防控(如艾滋病、塵肺病等)。
二
準確理解、精準把握健康幫扶的決策部署和政策安排
從“健康扶貧”到“健康幫扶”的轉變,體現了我國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衛生健康工作重心從“攻堅脫貧”向“鞏固拓展成果、長效保障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升級。
為此,2021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鄉村振興局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健康幫扶也就是鞏固基本醫療有保障成果、推進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要思路、目標和措施,并對組織實施提出了要求。
健康幫扶總的要求是: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疾病,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進一步提升鄉村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和群眾健康水平,為脫貧地區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健康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成果持續鞏固,居民健康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
健康幫扶的重點任務主要是推進3個方面工作。一是在鞏固基本醫療有保障成果方面,保持政策總體穩定,調整優化支持政策。優化疾病分類救治措施、健全因病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機制、優化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覆蓋。二是在提升脫貧地區衛生健康服務水平方面,加強和優化政策供給。深化縣域綜合醫改推進措施、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持續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三是在健全完善脫貧地區健康危險因素長效控制機制方面,加快推進健康中國行動計劃。堅持預防為主,有針對性地推動健康中國行動計劃在農村地區落實落地,逐步健全完善健康危險因素長效防控機制。實施重點人群健康改善行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持續推進脫貧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建立長效管理維護機制。
《關于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衛生健康委作為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牽頭部門和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要求各地將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納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決策議事協調工作機制統一部署推進。要求現有支持脫貧地區的各類投入政策、資金和項目在過渡期內保持總體穩定,并向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和社會力量等幫扶措施進一步向衛生健康領域傾斜。明確提出,開展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解讀和培訓,宣傳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工作進展成效,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三
促進健康幫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把握好從“健康扶貧”到“健康幫扶”轉變的特點和實質。健康扶貧(2015—2020年)的目標是解決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的突出問題,攻克因病致貧、返貧難題。其主要措施是通過“三個一批”(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服務、重病兜底保障)、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等,實現脫貧攻堅硬指標。而健康幫扶(2021年至今)是確保人民健康的新階段,也就是脫貧攻堅戰勝利后,轉向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需建立長效機制。健康扶貧的定位從“保基本、兜底線”,轉向健康幫扶的“提質量、防風險、促健康”,服務對象從貧困人口擴展至脫貧人口、邊緣易致貧群體和全體農村居民。轉變的深層內涵實質上體現為三個層次:第一,從“輸血”到“造血”轉變:從扶貧階段以財政兜底、資源輸入為主(如免費治療、對口支援)轉向幫扶階段更注重提升基層醫療自我發展能力(如人才培養、縣域醫共體建設)。第二,從“治病”到“防病”轉變: 健康扶貧側重疾病救治,健康幫扶強調疾病預防、健康管理和素養提升,體現“大健康”理念。第三,從“特惠”到“普惠”轉變:扶貧政策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政策覆蓋更廣(如農村低收入人口、特殊困難群體),并逐步與城鄉居民醫保制度銜接。
把握好健康幫扶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在推進過程中面臨多重問題和挑戰。一是醫療保障政策可持續性問題。比如財政壓力大,部分地區曾實行“超能力”兜底政策(如住院費用100%報銷),導致醫保基金面臨“穿底”風險。又如政策過渡難題,健康扶貧階段的高報銷比例在幫扶階段需逐步調整,但部分脫貧人口對政策退坡存在依賴心理,易引發矛盾。再如資助參保退坡機制,如2024年部分地區對脫貧戶的醫保資助逐年遞減,2025年將完全退出,可能影響低收入群體的參保意愿。二是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如人才短缺,鄉村醫生老齡化嚴重,專業人才“引不進、留不住”,部分地區村醫平均年齡達50歲以上。又如設施薄弱,偏遠地區衛生室設備簡陋,遠程醫療、智能監測等技術應用尚未普及,影響慢病管理效果。再如服務碎片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存在“重簽約、輕服務”現象,個性化健康管理未有效落實。三是因病返貧風險動態監測與精準幫扶難題。比如數據共享不暢,醫保、民政、鄉村振興部門的數據未完全打通,導致風險人群識別滯后。又如幫扶措施單一,對大病、慢性病患者的幫扶仍以醫療費用報銷為主,缺乏康復、就業等綜合支持。還有邊緣群體覆蓋不足,部分非建檔立卡但收入略高于貧困線的群體,因不符合幫扶標準而面臨較高醫療負擔。四是健康素養與預防意識薄弱。比如慢性病防控難,農村居民健康素養率低,不良生活方式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發。又如“重治療輕預防”,基層醫療機構仍以疾病治療為主,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預不足。五是政策執行與監管漏洞。主要是:小病大治與騙保現象,部分貧困戶“賴床不走”,甚至民營醫院誘導住院套取醫保資金;過度醫療界定難,缺乏統一的大病診療標準,基層醫院難以判斷合理治療范圍;區域差異大,西部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政策落實難度高于東部。六是長效機制尚未健全。比如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慈善組織、商業保險等在健康幫扶中的作用未充分激活,又如醫防融合不深,健康幫扶與公共衛生服務(如傳染病防控、老年照護)銜接不夠緊密等。
把握好健康幫扶的未來發展方向。第一,實現制度化銜接。推動健康幫扶政策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深度融合。第二,聚焦能力躍升。通過“千縣工程”提升縣級醫院服務水平,縮小城鄉健康差距。第三,健康融入發展全局。在鄉村振興中統籌環境改善、營養干預、心理健康等綜合健康促進措施。第四,從健康扶貧到健康幫扶,這一轉變的本質是從解決醫療可及性的“生存型保障”轉向追求健康公平的“發展型保障”,既體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也反映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深層轉型。理解這一轉變,需要把握“變”與“不變”:變的是工作策略和覆蓋范圍,不變的是“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核心理念。第五,健康幫扶的挑戰本質是從短期救助向長效治理的轉型難題。未來需重點優化:政策可持續性方面,就是要平衡保障水平與財政承受能力,建立梯度化幫扶機制。在能力提升方面,就是要通過“縣管鄉用”、智慧醫療等手段強化基層服務。在多部門協同方面,要完善因病返貧動態監測,整合醫療、醫保、社會救助資源。在健康促進方面,要加強慢病管理、健康宣教,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作者系中國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13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