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機、一碗面條、一夜安眠,竟成了全球旅行者的新型“成癮源”。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間普通公寓里,麗莎對著桌上的三明治毫無食欲。她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三天前在上海街頭吃到的生煎包——焦脆的底、滾燙的湯汁、鮮美的肉餡。她在社交平臺寫道:“回到歐洲三天,我的味蕾仿佛罷工了”。
太平洋彼岸的芝加哥,馬克在超市結賬時,面對收銀員慢條斯理刷信用卡的動作,忍不住脫口而出:“你們就不能掃碼支付嗎?”排隊的顧客投來不解的目光。只有馬克自己知道,他在中國的十天里,錢包從未離開過口袋。
西方濾鏡破碎,真實中國登場
當54個國家的公民獲得144小時免簽入境中國的特權時,沒人預料到這場“中國熱”的后勁如此猛烈。2024年第一季度,外國人來華數量同比激增兩倍多,全年免簽入境高達1700萬人次。
這些外國人懷揣著西方媒體描繪的“中國印象”而來——環境臟亂、發展滯后、民眾保守。然而雙腳剛踏上中國土地,濾鏡就碎了。
一位外國博主在上海商場做了個實驗:故意留下筆記本電腦離開,回來后發現它安然無恙。他在視頻中驚呼:“這在我的國家簡直天方夜譚!”
夜幕下的中國街頭更讓他們震驚。在歐美城市常見的流浪漢和危險分子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熱鬧的夜市、廣場舞人群和悠閑散步的市民。“凌晨兩點走在街上,我敢讓女兒獨自去買夜宵?!币晃坏聡赣H感慨道。
美食“綁架”味蕾,舌尖上的戒斷
最令外國人猝不及防的是中國美食的“殺傷力”。從四川火鍋到蘭州拉面,從北京烤鴨到柳州螺螄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無法復制的味覺奇跡。
社交媒體上,各類“戒斷反應”層出不窮:
一位美國女孩患上“老干媽綜合癥”,后悔沒多帶幾瓶回國;澳大利亞夫妻中的丈夫對火鍋念念不忘,茶飯不思;英國小孩每天哭著喊“我想吃面面”,讓媽媽束手無策。
韓國游客在上海實現了“水果自由”。在韓國被當作奢侈品的西瓜,在中國街頭隨處可見且價格親民?!?5元就能買到滿滿草莓的奶茶,在首爾這個價格連半杯都買不到。”一位韓國女孩在明洞咖啡館展示中國奶茶時引發陣陣驚呼。
今年“五一”假期,38萬外國游客涌入中國。重慶的火鍋店里,德國游客被辣得滿頭大汗仍堅持“再來份毛肚”,并倔強拒絕鴛鴦鍋:“要體驗最地道的味道!”
科技震撼體驗,回國后遺癥爆發
如果說美食征服了胃,中國的科技則直接重塑了外國人對現代化的認知。
日本游客山田在高鐵站呆立良久。他看著乘客“刷臉進站”,巨型屏幕實時更新車次信息,而自己手中的紙質車票顯得如此格格不入?!拔覈s上這種效率,恐怕需要很多年?!彼吐暩袊@。
英國背包客在江西武功山金頂接通了5G視頻電話,千米高空的清晰畫面讓倫敦的家人目瞪口呆。“在我國山區,連基礎信號都時斷時續?!毕律降穆飞纤恢痹卩哉Z。
最令人上癮的還是移動支付。從五星酒店到街邊紅薯攤,“嘀”一聲的掃碼支付讓外國游客瞬間進入未來?;氐郊亦l后,面對信用卡簽名、現金找零的繁瑣流程,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已被中國的便捷“寵壞”。
政策持續加碼,中國魅力全開
面對洶涌的外國游客潮,中國迅速優化政策:過境免簽時間從144小時延長至240小時,入境口岸從39個增至60個。
效果立竿見影。2024年“五一”假期首日,韓國游客占比飆升至58.2%,暴漲155%。延吉的民宿供不應求,街頭到處是講韓語的游客;北京故宮變身“萬國后宮”,各國游客穿著漢服打卡留念。
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外國游客帶來943億美元旅游收入,相當于一個小型國家的GDP。旅游業不再是單向的“中國人走出去”,而是“世界走進來”的雙向奔赴。
更深遠的影響在輿論場悄然發生。當荷蘭女孩曬出中國干凈的街道,德國大叔講述深夜遛彎的經歷,這些親歷者成為最有力的中國形象大使,西方媒體的刻板敘事正在被真實體驗瓦解。
回到倫敦的詹姆斯把手機壁紙換成了重慶洪崖洞夜景。每當朋友問起中國之行,他總指著手機說:“看,這就是未來應有的樣子。那里的外賣30分鐘必達,地鐵從不延誤,連街頭藝人都接受掃碼打賞。”
他打開抽屜,最后半瓶老干媽靜靜立在角落。這位金融分析師認真計算過:再去一次中國的機票錢,相當于1200瓶老干媽。而他的預訂行程表上,已標記著九月飛往上海的航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