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運公司對北極航道的態度日益冷淡
隨著北極冰層的融化,亞洲與歐洲之間的短途航運通道——北極航道(Northern Sea Route, NSR)變得越來越具吸引力。2018年,丹麥AP穆勒-馬士基公司旗下的Venta Maersk成為第一艘從俄羅斯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出發,通過北極航道航行至圣彼得堡的集裝箱船。這一航程被認為是未來航運的一個重要信號,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和海冰覆蓋的減少,北極航道將成為常規航線。然而,七年過去了,北極航道依然未得到廣泛應用,且至今只有少數船舶通過該航道。
根據俄羅斯國有公司Rosatom提供的數據,2024年通過北極航道的貨物僅為300萬噸,這一數據遠低于2023年通過蘇伊士運河的15.7億噸。盡管有預測認為氣候變化將使北極航道的使用變得更加普遍,但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風險已成為多數航運公司面臨的重大障礙。
地理優勢與風險規避
北極航道的一個關鍵優勢在于它可以大大縮短航程。例如,從日本橫濱港到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通過北極航道的航程為5770海里,而通過傳統的蘇伊士運河則需要12840海里。這意味著,通過北極航道,某些航段的航運時間和成本將大幅下降,尤其是從亞洲到歐洲的部分航線。
盡管如此,由于海冰減少,北極航道在某些時段變得更加可通行,但集裝箱航運公司仍然對其使用持謹慎態度。根據倫敦航運咨詢公司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的董事丹尼爾·理查茲(Daniel Richards)表示,航運公司通常對風險高度敏感,而且它們的客戶也不愿意將貨物運送到一個生態環境脆弱、地緣政治風險高的地區。冰情不穩定,船舶需使用特別設計的“冰級”船只,并依賴俄羅斯提供的破冰船,進一步增加了使用北極航道的難度。
地緣政治與環境憂慮
北極航道幾乎全程經過俄羅斯水域,這使得其使用面臨著重大地緣政治挑戰。隨著西方與俄羅斯的關系日益緊張,俄羅斯水域的使用變得愈加復雜。像馬士基這樣的大型航運公司,依賴于新加坡、阿曼、直布羅陀等樞紐港口的中轉服務,因此不愿使用北極航道。馬士基的顧慮之一是該航道幾乎完全依賴于俄羅斯的破冰船,且由于制裁,馬士基已停止與俄羅斯的業務往來。
此外,自2019年以來,多個大型航運公司簽署了《北極企業航運承諾》,承諾避免使用北極航道,以保護該地區的脆弱生態環境。由于北極地區對環境的敏感性,增加航運流量可能會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航運公司出于環保考慮也傾向于避免通過該區域。
北極航道的未來
盡管大多數國際航運公司仍對北極航道持謹慎態度,但也有一些人對其未來抱有樂觀態度。挪威基爾肯斯港(Kirkenes)港口的負責人特爾耶·約根森(Terje J?rgensen)認為,北極地區仍有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轉運樞紐,他曾表示希望將基爾肯斯港打造為“北方的新加坡”,連接亞洲、歐洲和北美的貿易。然而,這一愿景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并且需要確保地區的政治穩定。
目前,只有少數與俄羅斯和中國有緊密聯系的公司在使用北極航道。例如,來自中國大連的NewNew Shipping和香港的Safetrans Line就提供通過北極航道的航運服務,但它們的服務仍然有限,并且在沒有更為穩定和可預測的環境下,不太可能大規模擴展。
曾被認為能夠改變全球航運格局的北極航道,至今依然未成為主要的航運通道。盡管地理優勢和氣候變化使得該航道在某些時候變得可通行,但由于經濟、政治和環保風險,航運公司依然未能廣泛接受這一新航道。雖然短期內北極航道的前景仍不明朗,但隨著全球政治局勢和航運業的變化,這一航道的潛力仍值得關注。對于如今的航運公司來說,蘇伊士運河依然是其主要的航運路線。
【投稿】【提供線索】【轉載】請后臺留言或電郵投稿,主題格式為【投稿】+文章標題,發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郵箱。
聯系主編:陳洋159985119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