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一軍團成立于1930年6月,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曾經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中作出重要的貢獻,是我黨歷史上一顆閃耀的紅星。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就是出自紅一軍團,他叫耿飚。耿飚是新中國第五任國防部長,也是共和國第一位非元帥出身的國防部長(前四任為彭德懷、林彪、葉劍英和徐向前)。耿飚有哪些傳奇的經歷呢?
1909年,耿飚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北鄉嚴家沖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耿飚飽嘗生活的磨難,7歲那一年,父母帶著耿飚逃荒到湘南常寧縣水口山,13歲進入一家礦廠成為童工,經常遭受工廠主的欺凌和壓榨。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全國各地的工農運動逐漸活躍起來,還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在水口山黨組織的教育和引導下,耿飚懂得革命的道理,于1928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當時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后背叛革命,我黨沒有束手就擒,在毛澤東的領導下,走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還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奉黨的指示,耿飚帶領游擊隊報名參加紅軍,被安排在紅1軍團第3軍9師當參謀,經過三年的鍛煉,耿飚迅速成長起來,到1933年時,耿飚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團長。
在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中,耿飚表現非常出色,但由于受王明“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和長征初期遭受嚴重損失,1935年1月遵義會議的召開,確立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才使紅軍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
遵義會議后,耿飚受到重用,被任命為紅1軍團第1師參謀長,隨后經歷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等一系列重要軍事行動,使中央紅軍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最終成功落腳于陜北。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耿飚被編入129師,在385旅擔任參謀長,成為劉鄧的部下。1944年,耿飚被調到晉察冀軍區工作,擔任軍區副參謀長兼聯絡部部長,抗戰勝利后,耿飚又投入到與國民黨的談判中,被任命為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副參謀長兼交通處處長,在葉劍英同志領導下,同國民黨破壞和平、挑起內戰的陰謀進行了堅決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耿飚回到晉察冀軍區,任晉察冀野戰軍參謀長,參加了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寧夏戰役等一系列重要軍事行動,為華北地區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耿飚離開軍隊系統,被調到外交部門工作,先后擔任中國駐瑞典、芬蘭等國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長等職務,在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的領導下,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66年,一場政治風暴席卷全國,外交部成為“重災區”,耿飚堅持原則,執行中央的外交政策,卻還是遭到林彪集團和江青集團的迫害。
1971年,耿飚出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在此期間,耿飚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堅決糾正“四人幫”在對外交往工作中“左”的錯誤做法,積極恢復和擴大我黨對外交往工作。
1976年10月6日,中央果斷粉碎“四人幫”集團,耿飚奉中央之命,到中央廣播事業局收回被“四人幫”長期控制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可以說是立下了大功。
當時,耿飚強烈支持老首長鄧小平同志復出工作,并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耿飚等人的大力呼吁下,鄧小平終于在1977年得以復出工作。
1979年1月,耿飚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秘書長,協助軍委主席和軍委副主席處理軍委日常工作。兩年后,72歲的耿飚出任國防部部長,成為共和國第五任國防部部長。此后,耿飚又擔任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職務,成為副國級領導人,于2000年病逝在北京,享年91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