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鎮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后繼,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長城”,付出了巨大犧牲,為抗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在鎮江抗戰史上留下了許多“第一”。
丹北地區第一支抗日自衛武裝
倪山抗日自衛團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隨著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正確主張和模范行動對全國人民的影響不斷擴大和深入,富有光榮愛國傳統的鎮江人民,為驅逐侵略者,保家救國,紛紛在自發斗爭的基礎上,徒手起家,組建起一支支抗日游擊隊伍,走上武裝抗日之路。
在這些游擊武裝中,建立最早的是管文蔚領導的倪山抗日自衛團。
管文蔚
管文蔚,丹陽訪仙鎮倪山村人,大革命時期即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中共丹陽、武進等縣縣委書記和江蘇省委特派員,也是鎮江黨組織的創建人。
1937年5月,管文蔚從被監禁7年之久的國民黨監獄保釋出獄。10月,他和胞弟管文彬、管寒濤(管文照)在家鄉組建了丹北地區第一支抗日自衛武裝—倪山抗日自衛團。這支二三十人的小型武裝,對抗日保家、防匪防盜起到重要作用。倪山抗日自衛團成立后,為了防范日軍、匪徒和漢奸進襲破壞,管文蔚組織自衛團員們在村后的倪山山頭上,利用白土洞站崗放哨,日夜堅守。而后,又在村南面的冒山山頂的石洞里設置瞭望崗哨。年底,頑匪張少華部搶劫訪仙鎮,管文蔚聞訊率隊救援,一舉驅散了匪眾。倪山抗日自衛團從此聲威大振,本縣和鄰縣許多地方的代表紛紛前來學習抗日保家之法,積極要求管文蔚幫助他們組織自衛武裝。丹陽抗日形勢為之一新,也為稍后丹陽抗日自衛總團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第一個半政權性質的群眾性抗日團體
鎮句金丹四縣抗敵總會
1938年六七月間,遵照黨中央指示,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進入敵后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7月7日,陳毅在丹徒寶堰怡和酒行大院內主持召開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各界人士代表會議,會后成立四縣抗敵總會籌委會。9月抗敵總會正式運轉,由樊玉琳任主任。
四縣抗敵總會是新四軍在開辟茅山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創造性地執行中共中央指示,建立的半政權性質的群眾性抗日團體,在黨逐步掌握抗戰領導權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過渡作用。抗敵總會工作的開展,有力推動了抗日根據地區、鄉、保基層民主政權建設,極大聚集了廣大民眾開展抗日救國的進步力量,積累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實踐經驗。
新四軍四縣聯合抗日會議舊址
茅山地區第一個黨支部
莊湖頭村黨支部
中國共產黨在鎮江各地的組織,在大革命失敗后遭到嚴重破壞。新四軍進入鎮江敵后地區后,在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過程中,著手重建黨的各級組織。
1938年6月,陳毅率新四軍第一支隊到達寶堰鎮前隍村后,即在駐地先后舉辦了3期東南抗日青年政治訓練班,鎮江敵后各縣和武進、金壇等縣300余名知識青年分批參加培訓,其中相當一批先進分子在培訓期間被吸收入黨。
7月初,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派出的隨第一支隊行動的軍部戰地服務團成員和第一支隊政治部派出的干部共10余人,以第一支隊戰地服務團的名義,到丹陽延陵地區宣傳發動群眾,開展建黨工作,在莊湖頭村發展了第一批黨員,建立了茅山地區第一個黨支部—莊湖頭村黨支部。
莊湖頭村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貢松川
新四軍江南抗戰第一仗
韋崗戰斗
1938年6月17日,以粟裕為司令員的新四軍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15公里的韋崗伏擊日軍車隊,斃傷日軍少佐土井、大尉梅澤武四郎等日軍20余名,擊毀敵汽車4輛,繳獲長短槍20余支等軍需物品。
韋崗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新四軍進入江南敵后抗戰的第一仗,其意義和影響遠遠超出戰斗本身。它戳穿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斗志,極大提高了新四軍的威信和政治影響力。
粟裕在回憶韋崗戰斗時指出,此戰“不僅奠定了我軍進入江南戰區的基礎,而且開辟了勝利的先聲。”
陳毅欣然作七律一首:“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韋崗戰斗勝利紀念碑
蘇南第一個黨的領導機構
中共蘇南特委
1938年7月,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派出干部會同新四軍第一支隊到丹陽延陵地區開展建黨工作。
同月,成立由陳毅兼任書記的中共蘇南區工委,作為恢復和建設蘇南地方黨組織的過渡性領導機關。9月,在蘇南區工委的基礎上,擴充成立中共蘇南特委(對外稱“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吳仲超任書記。
蘇南特委的建立,對蘇南地區黨的建設與發展、抗日政權的建立與鞏固,以及配合新四軍在茅山堅持抗日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吳仲超
第一次反“掃蕩”戰斗
華山戰斗
1938年9月11日,日軍對茅山地區發動首次大“掃蕩”,出動2000余兵力合擊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駐地寶堰前隍村。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親自指揮部隊進行反擊,搶占駐地附近的制高點華山,掩護支隊司政機關、戰地服務團和青訓班越過華山安全轉移。整個戰斗斃傷日軍30余人,新四軍主力部隊無一傷亡。
華山戰斗規模雖小,但意義重大。這是新四軍在蘇南第一次粉碎日軍大“掃蕩”,體現了陳毅高超的指揮藝術和新四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使部隊和參加革命不久的知識青年經受了一次血與火的鍛煉。
此后,新四軍第一支隊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堅持敵后抗戰,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東進北上,愈戰愈強,迎來全新的局面。
華山戰斗紀念碑
第一位因作戰犧牲的新四軍團級干部
蕭國生
蕭國生
蕭國生,1916年出生于湖南瀏陽。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1938年6月,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政治處主任的蕭國生隨部進入蘇南抗日前線,參與開辟茅山抗日根據地。因工作出色,他被公譽為全軍“政治工作模范”“共產黨員模范”“青年人模范”。
1939年3月7日,數千日偽軍分8路合圍駐鎮江上下會及豐城的新四軍二團。生死關頭,他強烈要求留下掩護部隊主力突圍,在激戰中英勇犧牲,年僅23歲。
蕭國生是新四軍第一位因作戰犧牲的團級干部。正在新四軍視察的周恩來在《抗戰報》上發表了悼念他的文章。陳毅親撰悼文,紀念蕭國生等犧牲烈士:“茅山的風雪,長江的波濤,都在追悼我們的抗戰英雄……”
蘇南第一起反共摩擦事件
鎮江慘案
1939年春,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統治集團在敵后加緊了反共和投降活動,掀起了全國第一次反共高潮。
9月27日,在國民黨鎮江縣長莊梅芳密謀指使下,警察大隊長陳可余、特務隊長王金根、三區區長談朝宗,在上黨萊村設“鴻門宴”,殺害新四軍第二團獨立營營長馬峰及第一連連長范正大等八人,并包圍解除了駐扎在萊村及周圍村莊的特務營各部的武裝,制造了蘇南首起反共摩擦事件,史稱“鎮江慘案”,也稱“馬峰事件”。
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使廣大抗日軍民看清了他們破壞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真實嘴臉,從而進一步提高政治警覺性,更加堅定地投入抗日反頑的艱巨斗爭。
馬峰
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初,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蘇皖區黨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根據黨中央和東南局指示精神,將原有各地的抗敵自衛會和抗戰動員委員會由半政權機關職能改為控制政權的領導機關,代行抗日民主政權的職能。
2月中旬,揚中縣抗敵委員會成立,中共黨員李培根任主任,相當一部分統戰對象,包括原國民黨區、鄉、保人員,在抗敵委員會中得到留用。
4月上旬,揚中縣抗敵委員會正式改組為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這是鎮江乃至蘇南敵后地區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由李培根任縣長,朱筱魯任民政科長,陳寒任民運科長,聶行任軍事科長,姚錫五任財經科長,趙良斌任文教科長,下轄6個區公所,58個鄉。
李培根
蘇南抗日根據地第一家銀行
惠農銀行
1942年春,江南行政委員會針對根據地偽幣侵入、法幣貶值、貨幣混亂、輔幣缺乏等貨幣金融問題,決定建立獨立的財政金融體制。
同年12月,蘇南抗日根據地第一家銀行—惠農銀行在丹陽延陵鎮正式成立。惠農銀行直屬新四軍江南財經處領導,行長李建模,副行長孔朗。辦公地址設在延陵鎮上的一個鹽棧內,并在金壇西旸、高淳椏溪港設立了兌換處。
惠農銀行發行面值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惠農幣,流通于茅山東部和金壇、溧水、溧陽、江寧、句容、丹陽、丹徒、武進等縣,即當時江南行政委員會第五、第六行政區轄地一帶。
1943年10月,因斗爭形勢嚴峻,惠農銀行奉命精簡。盡管惠農銀行存在的時間較短,但為江南地區發行和使用抗幣,積極防御金融掠奪和對敵貨幣斗爭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惠農銀行發放農民貸款,及時為根據地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提供幫助,促進了減租減息工作的開展。
十元惠農幣
作者:陳濤 孟憲威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