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很多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不僅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學識,甚至也是為了后期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只是沒有想到,身為格力董事長的董明珠,卻說出了這樣一段話,引起了不少社會熱議。
五月份,百萬博主連線提問在英留學生,沒想到對方竟不知道中國的首都在哪里,董明珠的話含金量還在上升。
在4月22日的格力會議上,董明珠說出了這樣一段話,她表示在人才培養中,絕不用一個海歸派,因為海歸派里有間諜。
董明珠女士的擔憂并非毫無土壤。境外情報機關確實將留學生群體視為滲透目標之一,極少數意志薄弱者在誘惑或欺騙下誤入歧途。
不過,這僅僅是龐大留學生群體中的極少數個體。若因個例而否定整體,無異于將嬰兒與洗澡水一同倒掉。
國家安全,人人有責。董明珠的言論及其引發的廣泛共鳴,恰恰反映出近年來國家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全社會安全意識顯著提升。
但這份警惕,不應異化為對特定群體的偏見與排斥。
真正的安全之道,在于通過精細化的機制建設與持續教育,在每一個社會環節、每一位公民心中織就一張既能過濾泥沙、又不阻斷活水的安全之網。
反觀國際人才爭奪,美國某些議員曾拋出全面禁止中國留學生的極端提議,同樣以國家安全為名,結果遭到其國內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這無異于將頂尖人才拱手相讓。
對海歸群體的無差別懷疑,同樣是一種缺乏自信的閉門心態。
當企業自身缺乏甄別能力時,國家層面的賦能與支持,如提供更精準的安全評估工具與指引,幫助企業建立安檢門,才是既能保障安全、又能廣納賢才的務實之道。
能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確保安全的同時用人不疑,方顯大國氣度與自信。
而董明珠言論的余波未平,網絡上一段視頻又添了把火。某知名博主在海外連線中,遇到一位在英國讀高中的中國女生。
先是簡單寒暄,了解家庭情況,只是沒有想到隨后的問題開始令人瞠目。
被問及家鄉省份,女生竟猶豫許久,甚至需要借助搜索軟件;當博主嘗試以直轄市名單引導,提到了北京、重慶等。
女生情急之下自稱之前在北京,可隨后又否認從小在英讀書,聲稱自己小時候在北京,之后輾轉加拿大再到英國。
更令人錯愕的還在后頭,博主試圖用最基礎的知識測試提問中國的首都是哪里?回應他的是尷尬的沉默和笑聲。
隨后新中國成立于哪一年?以及國慶節是哪一天?等問題,女生同樣啞然。其來自香港的同伴代為回答7月1號,更誤稱香港1999年回歸。
要知道7月1日是加拿大的國慶節,而身為一個香港人卻不知道香港回歸是1997年。甚至語出驚人地提到“獨立”,這樣的大膽發言被博主及時打斷。
而很快到了女孩反問的時候,當博主輕松答出巴黎是法國首都時,兩位女生竟面露震驚;被問及世界GDP最高城市,她們竟反問GDP是什么意思?
這場對話的尷尬,刺痛了無數屏幕前的國人。網友觀點涇渭分明,國內網友多痛心于她們被國外教育教壞了;海外IP網友則認為此類知識學了也無用。
不過,知曉祖國首都、銘記國家歷史,絕非可有可無的冷知識,它是文化血脈里最基礎的坐標,是身份認同的起點。
當連這些最根本的印記都模糊不清,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又從何談起?這無疑為海外華人家庭教育與文化傳承敲響了警鐘,不少網友表示千萬別回來。
文化認同的根基,往往深植于對歷史的認知。
所幸,年輕一代中涌動著守護根脈的蓬勃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下,一股強勁的國潮逆流而上,漢服飄逸街頭,旗袍盡顯風韻,非遺技藝如點翠、絨花在短視頻平臺上煥發新生。
這些年輕人不僅在國內掀起文化熱潮,更將精心制作的優質內容推向海外社交平臺,向世界自信展示中華文化的深邃魅力。
這種文化自覺超越了地域與背景,正如今年7月7日“七七事變”88周年紀念日前夕,臺灣島內有識之士在臺北發出疾呼。
人間出版社發行人藍博洲在活動上宣布,將出版臺灣統盟原主席林書揚的文選,首推《日本軍國主義豈是孤魂野鬼》。
而林書揚這位歷經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坐牢長達34年7個月的老前輩,也用文字傳達愛國情懷。藍博洲直言,出版旨在讓臺灣青年看清日本殖民本質,找到未來的光明大道。
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陳昭瑛強調,七七紀念絕不能中斷,要讓臺灣社會銘記中華民族在抗戰中展現的不屈與韌性。
她希望年輕人透過林書揚的思想,對日本軍國主義保持清醒警惕。臺灣政治大學傅琪貽教授則點明,抗戰展現的中華民族力量無比強大,臺灣青年應理解這種精神內核。
臺灣學者們也是在不斷強調,銘記抗戰歷史、認清日本殖民統治真相,是臺灣年輕一代理解如何真正愛臺灣的關鍵。
需喚起社會對歷史與兩岸關系的深刻思考,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兩岸同根同源。要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歷史,印證了真實歷史與先輩思想對塑造正確認知的不可替代性。
無論身處何地,對民族歷史的認知、對文化根脈的珍視,都是回答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的核心密碼,也是抵御身份迷失、形塑家國情懷的堅固基石。
董明珠的海歸間諜論與英國小留學生的尷尬問答,表面看是孤立事件,實則共同叩問了同一命題,在開放的世界里,如何守護安全底線,同時維系深沉的文化血脈?
答案絕非因噎廢食,筑起透明的安全機制,讓企業能放心擁抱全球英才,展現的是制度的自信;而遠游的學子不忘根本,年輕一代自覺傳承文化、守護歷史真相,彰顯的是文明的力量。
從大陸青年復興漢服點翠,到臺灣學者呼吁正視抗戰史,都在訴說,真正的認同,超越地域與分歧,源于對共同根脈的深刻理解與珍視。
唯有以智慧構建開放的安全體系,以教育滋養深厚的文化認同,方能在激蕩的世界中站穩腳跟,匯聚英才,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綻放持久光芒,這自信而包容的姿態,才是大國崛起最深厚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