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美國突然收緊留學生政策,導致美國出現了罕見的人才斷層,政府高層沉迷于權利帶來的獨裁看不清形勢,可這樣的行為無異于自挖墻腳。
后來在多方呼吁之下,美國的留學生政策稍有放松,美國企業就開始想方設法爭奪人才,因為誰也不知道特朗普的政策什么時候會變,因此為了搶人才可謂是下了血本。
據說短短1周之內,就有4名中國頂尖人才加入美國企業,其中有一位,年薪更是高達1億美元,那么,他們都有誰?美國如此作態,有可能動搖中國頂尖人才儲備的根基嗎?
一億年薪,美國人圖什么?
很多人想不通,搞技術的,尤其是當下最流行的AI技術,憑什么這么貴?因為AI早已不是什么時髦概念,它是未來的基礎設施,像是新時代的電網和鐵路。誰能設計和鋪設這張網,誰就定義了下一個時代的規則,因此這些頂尖人才,就是總設計師,
他們不是普通的工程師,而是在一片混沌中,能開辟出全新道路的人。比如那個讓全世界瘋狂的ChatGPT,它背后核心模型的締造者,全球就那么幾個。當所有巨頭都想要一把能打開未來的鑰匙,而世上只有寥寥幾位鎖匠時,價格就不是問題了。
對財大氣粗的硅谷巨頭來說,一億年薪看似天價,實則是一筆劃算到骨子里的買賣。一個頂級人才帶來的技術壁壘、專利價值,甚至對公司股價的提振,回報可能是薪水的十倍、百倍。因此,這不是在買一個人的勞動力,而是在買一個公司的未來十年,甚至是一個時代的優先入場券。
而拿出這筆錢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臉書”創始人扎克伯克,為了踏足AI賽道,他早早花費巨額代價成立了“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只是這個實驗室近來的表現與投入嚴重不符,于是他就準備用錢砸出一條AI新賽道。
硅谷的搶人大戰
扎克伯格掏錢的姿態,只能用“瘋狂”來形容,一筆砸下148億人民幣,像鯨魚吞食浮游生物一樣,直接吞下了一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年僅28歲的華裔天才,亞歷山大·王。
錢花出去了,人也得用好,這位被譽為“ChatGPT幕后關鍵算法工程師”的硅谷新貴,被直接推上了Meta的AI部門主管寶座。扎克伯格給他的指令簡單粗暴:三年之內,必須讓Meta的AI實力,超越風頭正勁的谷歌和OpenAI。
這幾乎等于把Meta在AI棋局上的所有未來,都押在了一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和他團隊的身上。這究竟是識人的慧眼,還是輸不起的豪賭?沒人知道,但Meta對華人人才的偏愛,是毫不掩飾的。新成立的AI超級實驗室里,首批17位核心成員,華人面孔占了7席。
他們的履歷驚人地相似:中國頂尖大學本科畢業,赴美深造拿下博士,其中不少人的名字,都曾出現在ChatGPT核心模型的關鍵貢獻者名單上。這群人,就是硅谷科技公司眼中最完美的“獵物”。
把目光從Meta移開,芯片巨頭英偉達的CEO黃仁勛,出手同樣快準狠,短短兩天,他就把兩位華人AI精英招入麾下。朱邦華,首席研究科學家;焦劍濤,資深算法架構師。每一個職位,都是技術金字塔的塔尖。
身為臺裔的黃仁勛,比任何人都清楚華人工程師的價值,他曾毫不諱言,一個頂尖的華人AI博士,腦子里裝的東西,足以媲美一支小型研發團隊。這番話,與其說是贊美,不如說是在解釋他的人才戰略:與其費力組建一支平庸的隊伍,不如集中所有資源,去“捕獲”一個能以一當十的天才。
一個億的年薪只是起步價
能讓這些天才動心的,自然是無法拒絕的價碼。據硅谷獵頭圈傳出的消息,亞歷山大·王在Meta的薪酬包,基礎年薪加上巨額期權,總價輕松突破一億人民幣大關。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實現財富自由,余生他除了工作,就剩下一個主題——享受人生。
而且,這并非個例,OpenAI為了從谷歌挖走核心算法人才,開出的年薪包在800萬到1500萬美元之間。如果算上未來可能翻幾十上百倍的股權,年薪“破億”早已是常態。怪不得有人說,這哪是在發工資,簡直是在分享印鈔機。
美國公司為何如此慷慨?因為這些科學家不是普通的員工,他們是能直接創造巨額利潤的“人形印鈔機”。他們腦中的一行代碼,一次模型優化,都可能轉化為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商業價值。
在如此巨大的潛在回報面前,一個億的年薪,不過是一筆性價比極高的投資,這筆賬,硅谷比誰算的都清楚。
我們種樹他們乘涼,這筆賬到底該怎么算?
最值得玩味,也最讓人五味雜陳的是,這些被天價挖走的華人科學家,他們的“出廠設置”,幾乎都貼著“中國頂尖教育”的標簽。翻開他們的履歷,起點無一不是中國的頂級學府。
中國基礎教育體系里,對數學近乎嚴苛的訓練,為他們鋪就了一條通往AI殿堂的黃金大道。那些曾讓無數學生頭疼的“魔鬼課程”,從模型訓練、向量計算,到概率分布與線性回歸,恰恰是AI領域最核心的內功心法。
正是這種扎實的童子功,讓他們在AI研究的起跑線上就甩開了許多競爭者。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何在谷歌、OpenAI、Meta這些世界最前沿的陣地里,華人科學家的面孔和比例,一年比一年高。
然而,令人唏噓的現實是,我們辛辛苦苦用最好的資源灌溉出的樹苗,剛剛長成參天大樹,就被別人連根挖走,成了裝點別人家后花園的風景,也成了別人科技霸權最重要的燃料。我們種樹,他們乘涼。這筆賬,到底該怎么算?
眼睜睜看著自己培養的頂尖人才,成為競爭對手手中的“王牌”,這種焦慮,已經從民間的情感不平,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好在,我們并沒有坐以待斃。
國內的科技巨頭,就吹響了反擊的號角。他們舉辦AI算法大賽,砸出數百萬獎金池,冠軍一人獨得200萬人民幣,優勝者還能拿到核心部門的“免試金牌”。一些科技企業還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招聘,三年新增2.8萬個實習崗,想用最樸素的辦法,把好苗子提前鎖定在國內。
但這些努力,在硅谷動輒上億的“天價支票”面前,有時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暴露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在吸引和留住最頂尖那1%的人才方面,我們似乎還缺少足夠有說服力的籌碼。
對大公司來說,流失一兩個骨干,或許還能承受。但對那些正在奮力追趕的中小科技公司而言,核心人才被挖走,不啻于釜底抽薪,整個研發節奏都可能被打亂,甚至一蹶不振。
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爭,歸根結底是人的戰爭,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技術賽跑,而是一場關于人心與未來的拔河。繩子的一頭是故土與情懷,另一頭,是無法拒絕的價碼和更廣闊的舞臺。
所以,如果這個被爭搶的人才是你,你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
信息來源:
金融界2025-07-01《扎克伯格宣布組建“超級智能實驗室”,11人“天才團隊”首曝光》
澎湃新聞2025-06-30《韓松賈揚清之后,又一家清華系AI公司賣給英偉達,黃仁勛親自招募95后聯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