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文學、思想和哲學領域,長久以來都被男人的身影所籠罩。而20世紀,有三位女性大放異彩,她們的智慧為人類社會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被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三大女性思想家。
這三位女性分別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娜·波伏娃,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被奉為當代女性主義的“圣經”;
猶太裔美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她在1961年提出的“平庸之惡”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超越性反思。
還有一位,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是一位天才少女,她16歲考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隨后轉入芝加哥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前往哈佛大學繼續(xù)深造。
二十多歲,她在美國文化界嶄露頭角,三十歲就獲得了聲譽的第一次巔峰。除了小說,她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攝影、文學、藝術的評論,也憑借對社會文化直言不諱的批判,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而到了四十多歲,她在思想上發(fā)生了一次重要轉變,從文藝批評和小說創(chuàng)作中抽身而退,開始對“疾病的隱喻”感興趣。為什么呢?
這跟她的親身經歷有關。
1975年秋季,這位風頭正盛的年輕學者,被檢測出左側乳房有個腫瘤,癌癥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她才42歲。
在持續(xù)數(shù)年的治療中,桑塔格看到和她一樣患癌癥的病友們,不僅要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還要忍受那些被加在疾病之上的各類象征意義的折磨。而后一種痛苦,加在人的精神和心靈之上,在她看來,要遠遠超過身體的傷痛。
她計劃將這段經歷和她的思考寫下來。
1978年,她出版了一部小書《作為隱喻的疾病》。雖然桑塔格沒有提及自己的治療細節(jié),但是讀者分明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到她在患癌過程中感受到的隱秘而復雜的痛苦。
最重要的是,桑塔格不僅活了下來,書出版后,還有成百上千的人給她寫信,說她的書鼓勵了他們,通過積極治療,他們的生命得到拯救。
80年代末,“艾滋病”的突然出現(xiàn)和大流行,引起社會的極大恐慌。為此,桑塔格在1989年又寫作了題為《艾滋病及其隱喻》的長篇論文,分享了她對這種“新出現(xiàn)”的疾病的思考。
后來,這兩篇文章合編為一本書,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疾病的隱喻》。
首先,什么是“隱喻”呢?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詩學》中說,“隱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
桑塔格使用的也是這個歷史最早、最簡潔的關于“隱喻”的定義。在她看來,沒有隱喻,一個人就不可能進行思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隱喻都是合理的、正當?shù)模渲斜厝挥幸恍摶乇苌踔翉U棄。
那么,桑塔格究竟探討了哪些疾病,以及有關它們的隱喻呢
1.結核病:維多利亞時代的浪漫化
在桑塔格看來,有兩種疾病一直都因隱喻而變得復雜且引人注目。一個是結核病,另一個就是癌癥。
結核病,俗稱“癆病”。在19世紀,因為對病因缺乏了解,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人們認為這種病很神秘。
因此,如果某人得了結核病,就好像收到死刑判決一般。實際上,結核病也的確是19世紀社會上最普遍的死因。
關于結核病的隱喻十分豐富。首先,它被喻為一種“靈魂病”。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癌癥可能發(fā)生在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上,但結核病只和一個器官有關,那就是肺,而肺位于人體的上半部,主要維持人的呼吸,所以它被視作是一個具有較高地位、和精神有關的部位。
試想想,如果一個人病在直腸、膀胱、乳房、前列腺、睪丸……都是多么不好意思說出口的器官啊!但是,如果病在肺,病人的死亡就好像有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憂郁和光澤。
因此,當時存在一種流行觀點,認為結核病導致的死亡,會消解凡俗的肉身,使人的人格得到凈化,變得空靈。例如,患結核病的梭羅曾經說,“死亡與疾病常常是很美的,如癆病產生的熱暈。”
桑塔格認為,這種觀念與當時的時代分不開。
18世紀開始,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急劇變動,人們迫切需要什么東西來對此加以確認。
于是,人們找到了兩樣東西:服裝、疾病。它們分別被視為對身體的外部裝飾和內部裝飾,用來表達自己在新時代的新態(tài)度。
為了和投機者、暴發(fā)戶、野心勃勃地往上爬的人區(qū)分,結核病被塑造成一種具有優(yōu)雅貴族色彩的疾病。
與面色紅潤、臃腫肥胖的新興資產階級相比,肺結核病人那病懨懨的樣子成為一種榮耀。社會上流行羸弱、消瘦的外貌,臉色最好像死人一樣慘白。健康不再是時髦,反而與平庸、粗俗掛上了鉤。
于是,普通的年輕男女都開始爭相打造柔弱、蒼白的個人形象,惟恐自己落后于時代。
這時,人們把結核病浪漫化,把它視作優(yōu)越、教養(yǎng)的標志。而這種隱喻實際上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甚至可以說,如今所謂的“以瘦為美”,其實還是在延續(xù)這種風尚。
桑塔格認為,大概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結核病和羅曼蒂克聯(lián)系在一起了。
人們認為,優(yōu)雅、敏感、哀傷、柔弱的人容易患上結核病,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患上結核病。而年紀輕輕就死于結核病的人,被認為是具有浪漫氣質的人。
與此相關,有關結核病的各種隱喻中最重要的部分出現(xiàn)了——結核病被認為是藝術家的病,屬于孤獨、敏感、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
盡管事實未必真是這樣,但是,作曲家肖邦,詩人濟慈、雪萊,小說家卡夫卡、契訶夫、艾米莉·勃朗特、艾倫·坡,畫家愛德華·蒙克……患結核病的藝術家們,的確有一串長長的名單。
這還催生了藝術家和波西米亞生活方式的關聯(lián)。從19世紀初開始,到景色宜人的療養(yǎng)院或觀光地休養(yǎng)被當作治療結核病的方法。
因此,那些結核病患者好像總是“在路上”,他們不斷尋找著有益于健康的地方,好像一個出走者和流浪者。
這助長了人們對結核病人的浪漫想象。這個觀點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有人認為文學藝術之所以在19世紀末走向衰落,就是因為結核病當時正在逐漸消失。
而實際上,這可能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有關。
1882年,結核病被發(fā)現(xiàn)是一種細菌感染。進入20世紀,結核病的患病率開始下降。
1944年,微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了鏈霉素,成為首個有效對抗肺結核的藥物;1952年,異煙肼成為有效治療結核病的首選藥物。
伴隨著結核病患者死亡率的下降,結核病的神秘外衣漸漸去除了。這時,和結核病有關的部分隱喻被分派給了別的一種疾病——精神錯亂。
精神錯亂患者被認為具有超凡脫俗的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和大起大落情感的人,精神錯亂成了羅曼蒂克的藝術家氣質新的隱喻載體。
作者: [美國] 蘇珊·桑塔格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內容編輯:涼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