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8票贊成、214票反對通過“大而美”法案。這一法案自提出便爭議不斷,卻在特朗普推動下一路闖關。隨著法案落地,其帶來的影響正逐漸顯現,而在這場博弈中,中國似乎迎來了意想不到的戰略機遇。
今年5月,該法案就在眾議院以一票之差驚險過關。7月1日,參議院表決時,情況同樣緊張。3名共和黨議員“反水”,最終靠副總統萬斯投下“打破僵局”的一票,法案才得以通過。眾議院這邊,為趕在7月4日“獨立日”前讓特朗普簽署法案,共和黨可謂使出渾身解數。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2日與有“反水”跡象的共和黨眾議員閉門長談,特朗普當晚也在社交媒體上宣稱會談很好,眾議院有望當晚表決。可表決前的程序性投票受到阻撓,持續近6小時至3日凌晨才完成。即便如此,最終投票時仍有兩名共和黨眾議員投下反對票。
美國會大廈(資料圖)
從內容來看,“大而美”法案計劃在未來10年內減稅4萬億美元,并削減至少1.5萬億美元支出,主要是延續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減稅政策并增加新措施,同時縮減調整拜登政府的“綠色新政”、福利與支出等政策。
美國民眾對該法案并不買賬。福克斯新聞網民調顯示,僅38%的美國人支持,59%表示反對;《華盛頓郵報》民調結果更差,僅23%的美國人支持。為何民眾如此反感?
其一,法案有“劫貧濟富”之嫌。它為高收入群體和大企業提供減稅優惠,卻削減低收入群體基本保障與公共支出。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法案生效后,到2034年,1180萬美國人將失去醫療保險,300萬人失去領取食品券資格。
其二,法案加劇財政風險。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新稅改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額外增加約3.3萬億美元的聯邦債務,若計入利息支出,規模或接近4萬億美元。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已超37萬億美元,約為GDP的125%,比二戰時期還高。如此巨額債務,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降低經濟增長潛力,嚴重限制美國國際競爭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人明確表示,該法案與組織建議美國在中期內降低財政赤字的意見背道而馳,會進一步擴大美國財政赤字。
特朗普(資料圖)
其三,新能源產業遭受重創。法案取消了對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行業的補貼,這直接沖擊了以馬斯克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利益相關者。馬斯克痛批法案“極其瘋狂且具破壞性”,稱其“為夕陽產業提供施舍,卻嚴重損害未來產業” 。
在“大而美”法案帶來的諸多影響中,中國卻意外獲得兩大戰略機遇。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或加速。法案大幅推高美國債務,美聯儲為維護美元地位與美債運轉,面臨兩難選擇。若維持較高美債利率,美國財政赤字將持續攀升,影響其信用評級,增加借款成本。為彌補赤字,美國若大量印鈔,會引發通貨膨脹,降低美元購買力,美元價值下跌,相應地,人民幣地位將上升。若美聯儲為削減赤字選擇降息,投資者在美國市場獲利減少,就會尋求其他投資目標,人民幣資產將成為選擇之一。這將提升人民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增加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籃子”里的儲量,助力構建以人民幣為主導的貨幣體系。
美國(資料圖)
第二,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有望全面超越美國。美國取消新能源補貼,意味著其在新能源時代發展機遇上主動“棄權”。新能源對人類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關乎人類能否突破太陽系束縛。而中國一直大力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在電動車、太陽能等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果。美國此舉,將使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在全球新能源競爭中占據更有利地位 。
“大而美”法案雖經波折得以通過,但其給美國帶來的可能是更多危機與挑戰。而對中國而言,抓住這兩大戰略機遇,有望在國際經濟、能源格局中實現更大突破,提升國際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