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志紅(ID:wzhxlx)
作者:天雅
編者按:
父母愛孩子的最好方式——
不是成為孩子的“手腳”和“腦袋”,替孩子承擔Ta的生命責任;
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信任,讓孩子充分發揮自身潛能,逐漸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前段時間,一位育兒博主在直播間分享自己的經歷:
朋友帶著5歲多的孩子來她家做客。
孩子整體上養育得挺好,性格很陽光,跟媽媽的關系也很親近。
但就是有一個特點:特別費媽。
在她跟朋友聊天時,孩子每隔1、2分鐘就會喊一次“媽”,讓媽媽幫忙做點事情。
且很多時候,這些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動動手就能完成的。
比如孩子流鼻涕了,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拿紙巾擦鼻涕,而是會下意識地喊:“媽媽,我流鼻涕了。”
又比如孩子上廁所,他明明能夠自己按按鈕沖廁所,但他會習慣性地喊:“媽媽,我上完廁所了。”
每每這時候,博主的朋友就會自然而然地暫停聊天,跑過去替孩子擦鼻涕、沖廁所……
整個過程給博主一種感覺:“仿佛孩子的手不是長在自己身上,而是長在媽媽身上。”
“你這樣不累嗎?”博主忍不住問朋友。
“當然累啊!可沒辦法,他(孩子)又不會自己做。”朋友回答道。
“到底是他不會自己做?還是你不讓他自己做呢?”博主反問道。
“……”朋友沉默了。
后來博主建議朋友,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朋友照做了,忍住了替孩子做事的沖動,但她卻進入了非常焦灼的狀態,一直指導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
比如孩子又流鼻涕了,她不再拿紙巾替孩子擦鼻涕,但會不停地指導孩子:
寶貝,紙巾在桌面上,你自己去拿;
噢,夠不到是嗎?你可以踩小凳子上;
寶貝,擦鼻涕前我們要先將紙巾對折……
這個過程帶給博主另一種感覺:“仿佛孩子的腦袋不是長在自己身上,而是長在媽媽身上。”
透過這位博主的描述,我看到了當代很多父母育兒的“通病”:
明明孩子能夠自己動手做的事情,父母卻忍不住伸手替孩子去做;
明明孩子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的事情,父母卻提前給出解決方案。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典型的「共生式依賴」。
表面上看,是孩子一直在喊“媽媽”,依賴媽媽的陪伴和幫助;
但實際上,他是在重復一種與母親長期互動中,所習得的行為模式。
而真正需要反思的,其實是這位媽媽。
她在孩子成長中一直扮演“全能保姆”的角色,因為她無法忍受看到孩子遇到困難時焦慮不安的模樣。
這種狀態背后隱藏著深深的恐懼:她害怕孩子失敗,害怕孩子受傷,甚至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掌控。
于是她成了孩子的“手腳”和“腦袋”,替孩子做事,替孩子思考解決方案。
通過這樣的方式,她成功地安撫了孩子遇到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的焦慮與無助,確保孩子的生活在她的掌控下進行,不出差錯。
但代價就是,她會非常累。
且隨著孩子長大,她自己可能也會納悶:為什么養育孩子這么艱難?
但她卻意識不到:
自己正在用行動代替了孩子去感覺、去思考、去做決定,不知不覺接管了本該由孩子承擔的責任。
當聽從博主的建議試圖放手之后,她表現出來的焦灼狀態則暴露了另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她沒有完全信任孩子的能力,也沒有真正意識到“試錯”是孩子成長中必要的學習過程。
事實上,當父母帶著這樣的信念養育孩子時,他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去幫扶、干涉甚至代替孩子做事,限制孩子的成長與獨立,
結果導致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弱,自我探索的意愿越來越弱,變得越來越費媽。
我的堂弟剛子,今年30歲,是一個在「共生式依賴」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父母以“愛孩子”的名義,包辦了他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小到洗衣做飯,大到擇校就業。
大學畢業后,剛子經父母安排,曾去過幾家還不錯的企業工作,但都做得不長久。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眼高手低。
每到一個新公司,他一開始都擁有非常高的理想與熱情,立志要做到公司高層。
但很快他就會被現實打臉——因為他不具備基本的業務能力,連基礎崗位的工作都無法獨立統籌。
比如有一回,主管安排他去拜訪一位客戶,推廣公司的某款產品。
他接下了任務,卻遲遲不行動。
當主管問他“為什么還不去”時,他回復道:“你還沒給我約時間。”
主管有些生氣:“你要自己跟客戶約時間呀!”
剛子直接打電話問客戶“周一上午有沒有空”,
當客戶回復“沒空”時,他就徑直掛了電話,并以“約不到客戶”為由,將任務推回給主管。
主管什么也沒說,把任務交給了另一名同事,對方很快就約上了客戶,并成功將產品推銷了出去。
缺乏基本的業務主動性和獨立統籌能力,并期待領導像父母一樣,替自己安排事情,解決問題。
這,就是剛子在工作中一貫的姿態。
事實上,在前后經歷過的好幾份工作中,不要說升職加薪,有時他連試用期也過不了,直接就被公司開除了。
經歷了好幾次工作上的挫敗以后,他深感失望與羞恥,內心充滿了無力感。
為了回避現實的挫敗,他后來干脆選擇了不去工作,天天窩在房間玩游戲。
透過博主朋友和堂弟剛子的故事,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父母愛孩子的最好方式——
不是成為孩子的“手腳”和“腦袋”,替孩子承擔Ta的生命責任;
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信任,讓孩子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有過養育經驗的父母,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
嬰兒在剛出生時,由于視力和對身體的掌控能力還沒發展起來,Ta是意識不到自己手腳的存在的。
即便Ta能搖手和蹬腿,也是無意識狀態下的動作。
一般到了2個月左右,嬰兒才會逐漸意識到手的存在。
那個時候,Ta會對手充滿好奇——
經常會有意無意地將手舉起來,盯著它看,有時一看就是十幾分鐘,甚至半小時,不哭也不鬧。
偶然有一天,當嬰兒發現手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抓握功能”(比如抓握嬰兒床上方的木環)時,Ta會如同發現新大陸般興奮。
帶著這份興奮與好奇,Ta會通過不斷嘗試、探索與練習,最終實現對手部抓握能力的控制。
——節選自孫瑞雪《完整的成長》
這個過程對嬰兒而言,不僅體現了Ta身體能力的發展,更是心理上的深刻突破。
每一次伸手卻未能成功,對Ta來說都是一種挑戰,但也正是這些小小的失敗讓Ta更加渴望掌握主動權。
這種由外在刺激引發的興趣和內在動力相結合的過程,是Ta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不僅僅是在嬰兒時期,而是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時期,
這樣一種通過「不斷發展身體潛能收獲自我效能感」的體驗都是非常珍貴的,
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堅持、好奇心以及對自身潛能的信心,是Ta日后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
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而不是急于替Ta完成任務。
不要去做孩子的“手腳”和“頭腦”,剝奪孩子體驗和試錯的機會,
而是要提供一個足夠信任和自由的環境——
讓孩子去探索與體驗,充分發展自己身體和智慧的潛能,
并在一次次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自我效能感。
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在遇到更多復雜的情況時,
依然能保有生命最初的探索精神,并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各種生活挑戰。
謹以此文,獻給在育兒路上負重前行的父母們。
來源: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作者天雅。
公眾號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標”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現在只需三步:
喜歡就給我個“在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