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最近和寶媽群里的家長聊天,不少人都在愁:“孩子輸了游戲就哭鼻子”“和小朋友鬧矛盾只會生悶氣”。
其實,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情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經歷中慢慢培養出來的。
帶孩子多去這3 種場合,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讓孩子在成長路上更勇敢、更開朗!
1、運動賽場,讓孩子學會直面失敗與挑戰
朋友家的兒子軒軒,以前特別好勝,輸了比賽就會鬧情緒。
為了鍛煉他,爸爸經常帶他去參加少兒籃球比賽。記得有一次,軒軒所在的隊伍在決賽中慘敗,他當場就紅了眼眶。
比賽結束后,爸爸沒有急著安慰,而是和他一起分析比賽中的問題:“你看,雖然這次輸了,但我們發現了防守的漏洞,下次訓練就能針對性地改進。” 慢慢地,軒軒不再害怕失敗,還學會了在比賽中鼓勵隊友。
現在的他,即使比賽失利,也能笑著說:“沒關系,下次我們一定能贏!”
運動場上充滿了競爭與挑戰,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苦澀。
孩子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會親身感受到“努力不一定立刻有回報”,但也能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這種經歷不僅能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還能讓孩子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情商也在與隊友的磨合中逐漸提高。
2、公益場所,讓孩子懂得理解與共情
鄰居家的女兒朵朵,性格有些自我,不太懂得體諒別人。
去年暑假,媽媽帶她去敬老院做志愿者。剛開始,朵朵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不太愿意和老人交流。
直到有一次,她陪一位孤獨的老爺爺聊天,聽爺爺講述年輕時的故事,看到爺爺眼中閃爍的光芒,朵朵突然變得很耐心。
從那以后,她會主動給老人表演節目、喂飯,還和小伙伴們商量如何讓老人們更開心。現在的朵朵,變得體貼又善良,和同學相處時也更懂得照顧他人感受了。
在公益場所,孩子能接觸到不同生活境遇的人,看到社會的多樣性。
當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他人,體會到別人的艱辛與不易時,內心的同理心會被激發。
這種理解與共情的能力,是高情商的重要體現,也能讓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小摩擦時,更懂得換位思考,從容應對。
3、博物館、科技館,讓孩子在探索中增強韌性
同事家的孩子小宇,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遇到難題容易放棄。
爸爸經常帶他去博物館、科技館參觀,每次都會給他布置一個“小任務”,比如在博物館里尋找特定時期的文物,在科技館里研究某個機械裝置的原理。
有一次,小宇為了弄清楚古代日晷的計時方法,查閱了大量資料,反復觀察模型,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成功。但在爸爸的鼓勵下,他沒有放棄,最終解開了謎題。
現在的小宇,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都能保持耐心,堅持嘗試直到解決問題。
博物館、科技館里藏著無數知識的寶藏,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懂的問題和挫折。
但正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難、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韌性也不斷增強。這種在探索中培養出來的抗挫折能力,會成為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底氣。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棵小樹苗,需要經歷風雨的洗禮才能茁壯成長。
多帶孩子去運動賽場、公益場所、博物館這些充滿“養分” 的場合,讓他們在真實的體驗中積累經驗、磨煉意志、提升情商。
相信在這些經歷的滋養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情商都會不斷提高,未來的道路也會走得更加穩健、自信!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