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總統李在明在就職一個月之際召開新聞發布會,頂著重重壓力,毅然對華許下承諾,表示將盡快改善中韓關系。
這一表態并非心血來潮。從經濟層面看,中國作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雙邊經貿依存度極高。但近年來,中韓貿易遇冷,讓韓企在華經營、供應鏈穩定遭受巨大挑戰,修復關系能讓三星、現代等巨頭及中小外貿企業重拓中國市場,拉動韓經濟增長。從地緣政治角度而言,朝鮮半島局勢復雜敏感,中國在半島事務中有著重要影響力。韓國若想推動朝鮮半島和平進程,在朝核等問題上取得進展,離不開中國的支持與協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在明做出這一涉華表態還不到12小時,美國方面就傳來消息,魯比奧原定的訪韓行程因 “國內局勢” 取消。這是李在明就任韓國總統以來,首次有美國高級官員取消訪韓行程。如此巧合的時間節點,很難不讓人將其視為美國對李在明對華承諾的“閃電報復”之舉。
美國為維系東亞霸權,長期將韓國納入戰略體系。美國并不希望看到韓國與中國走得太近,以免影響其在東亞針對中國的戰略布局。此前尹錫悅政府在外交上緊跟美國步伐,在諸多事務上配合美國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導致中韓關系遇冷。如今李在明上臺后展現出不同的外交思路,試圖改善中韓關系,這顯然與美國的戰略意圖相悖。魯美國通過魯比奧取消訪韓這一行動,明顯是在敲打韓國不要在外交政策上偏離美國既定軌道太遠,試圖維護其對韓國外交的影響力與掌控力。
這并非是我個人的憑空想象,是美國霸權的經典劇本。文在寅政府2017年試圖重啟中韓“薩德諒解談判”,美國立刻宣布對韓國鋼鐵加征25%關稅;2020年韓國不顧美國反對加入中國主導的RCEP,美商務部隨即啟動對韓汽車“232調查”。如今魯比奧的“消失術”,本質上是警告李在明:東亞地緣政治的劇本,只能按美國寫的演。有白宮匿名官員甚至放話:“韓國的外交轉向,必須在美韓同盟框架內進行。”
李在明如今已被逼入死角。若堅持改善對華關系,美國隨時可能切斷韓國芯片企業的美技術供應鏈,甚至在駐韓美軍基地擴建問題上設絆子;若低頭服軟,不僅要承受國內民眾 “賣國” 的罵名,更將錯失中國“一帶一路” 倡議帶來的黃金機遇。韓國智庫測算,中韓關系每降溫 1℃,韓國GDP增速將下滑0.3個百分點。這場“外交生死局”,不僅關乎李在明個人政治生命,更決定著韓國未來十年的國運走向。
當魯比奧的訪韓專機在華盛頓杜勒斯機場取消起飛指令的那一刻,東亞外交的“多米諾骨牌” 已經開始傾倒。李在明能否扛住美國重壓,將承諾變成現實?韓國又能否在中美夾縫中闖出一條 “第三條道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個轉機都值得屏息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