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冷峰尖:山水間的立體畫卷
冷峰尖屹立于安化、沅陵、桃源三縣交界處,宛如一座天然的立體畫卷,將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層層鋪展。山下是紅色故事的搖籃,山腰茶園與民宿相映成趣,山頂古庵青煙裊裊,共同勾勒出這片土地獨特的魅力。這次,應(yīng)江溪老支書鄧高祥的邀請,我溯江溪而上,踏上故地重游之旅。
山下:紅色記憶歷久彌新
1935年,紅二、六軍團的足跡深深印刻在冷峰尖山腳下的江溪村。紅軍在此打開土豪李敘贊的糧倉,將268石稻谷分給貧苦百姓,點燃“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火種。行軍路線蜿蜒交錯,紅十七師、紅二軍團各師迂回穿插,在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中搶占先機。
據(jù)當(dāng)?shù)乩先嘶貞洠t軍在冷峰尖與土匪頭子宋官榮激烈交鋒,一聲炮響驅(qū)散匪患。郭家屋場、黃蜂界等地,至今流傳著紅軍與村民魚水情深的佳話,18名青年連夜參軍的故事,更是革命熱血的生動注腳。當(dāng)年紅軍跋涉的山道,如今成了游人追尋紅色記憶的徒步路線,歷史的足音與現(xiàn)代的步履在此重疊。
山腰:茶園民宿交融成畫
遠(yuǎn)處山巒間,海拔700米處,一片蔥郁茶園泛著綠意。這里曾是蒼場鄉(xiāng)先輩開墾的心血之地,早年這里辦過高中,瑯瑯書聲雖已遠(yuǎn)去,卻留下了濃厚的生活氣息。茶園旁,安化小伙子向鏡明與桃源妹子攜手,建起兩層木質(zhì)民宿。原木梁柱散發(fā)清香,飛檐下青竹風(fēng)鈴輕響,似在迎接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
每當(dāng)有客踏入民宿,老板娘眉眼含笑,先以六步溪紅茶相迎,指尖輕撫原木桌椅,茶香便在廳堂氤氳開來。轉(zhuǎn)身扎進(jìn)廚房,灶火噼啪間,滋補的土雞燉野生香菇、柴香的臘肉炒辣椒等十道山野佳肴迅速上桌,道道裹著冷峰尖的煙火氣。常來的客人總說,光是聞著這菜香,肚里的饞蟲就被勾起來了。
面對滿桌美味,不少客人的目光被角落古樸的酒壇吸引。這壇沅陵醬酒以當(dāng)?shù)丶t纓子高粱為料,經(jīng)九蒸八酵七取的古法工藝,在陶壇中沉淀數(shù)年。壇口剛啟,糧食的焦香裹挾著陳釀的醇厚氣息便撲面而來,瞬間漫溢廳堂。酒液傾入杯中,細(xì)密酒花經(jīng)久不散,輕晃時可見酒液如絲綢般掛壁。入口醇厚卻不辛辣,醬香、焦香與淡淡的回甘在舌尖層層綻放,咽下后暖意自喉間蔓延至胃,余韻悠長。
安化漢子的硬朗、桃源妹子的靈秀、沅陵醬酒的醇厚,就這樣在推杯換盞間奇妙交織,釀成冷峰尖又一道最動人的風(fēng)景。
山頂:古庵禪意寄托向往
繼續(xù)攀登至海拔1078米,永福庵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庵門對聯(lián)“永作慈云三界靈臻勝嶺,福流宇宙四方皈向名峰”蒼勁有力,廟內(nèi)觀音娘娘寶相莊嚴(yán)。每逢觀音誕辰、成道、涅槃之日,庵內(nèi)鐘聲悠揚,穿透云霧,信眾如潮,衣袂帶風(fēng),將祈愿鋪滿石階 。
此處與云臺山道觀、六步溪黃峰界庵遙相呼應(yīng),盛夏的冷峰尖清涼宜人。山風(fēng)裹著茶香與檀味,掠過飛檐,吹散暑氣。陽光透過古松,在青石板上灑下斑駁光影,老藤隨風(fēng)輕晃,山雀偶過,驚起脆鳴。難怪有客人感嘆:“到這兒什么都別張羅,招待碗冷峰尖的涼茶就夠!”
庵堂后方,枝干虬曲的鵝耳櫪樹形似觀音千手,被稱為“千手觀音樹”。風(fēng)過處,祈福紅綢如燈籠搖曳,樹下故事動人。我的表妹小魏多年前在紅綢系下求子心愿,并在樹下供奉糖果。一年后,她抱著孩子前來還愿,眉眼盡是喜悅:“庵里的觀音娘娘真靈驗!”孩子攥著紅綢搖晃,連住持曾盛書大師也不禁展露笑顏。
結(jié)語:多維交融的心靈歸處
冷峰尖,這座“一腳踏三縣”的山峰,以紅色歷史為底,茶園民宿繪景,古庵禪意點睛,將多元風(fēng)光與故事立體交融。無論追尋革命足跡、沉浸茶香民宿、還是靜享古庵清幽,這里都是心靈的歸處,每一次探尋,都是與這片土地的深情對話。
作者簡介:曾來生,安化縣人民法院干部,先后在《湖南日報》《人民法院報》《法制日報》等主流媒體發(fā)表文章300多篇,多篇論文獲獎。
編輯:湘源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