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漫過日常》/朝顏/北岳文藝出版社/2025年1月
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的心靈常常被喧囂與浮躁所充斥,渴望能在文字中尋得一方寧靜。作家朝顏的散文集《河流漫過日常》如一股清泉,給我們帶來了一種自然的氣息和心靈的慰藉。
全書分為“秋水長天”“巴山夜雨”兩部分,前者側重自然景觀,后者融入更多人文敘事。共計二十一個篇章,源于作者行走自然的親身經歷,從近處贛南到遙遠的西藏,每一次抵達都與自然緊密相連。這種對自然的深情眷戀和執著追尋,貫穿全書,讓人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河流”在鄉土文學中扮演著多重具象,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歲月的象征。這種復雜的情感與象征,使“河流”成為鄉土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朝顏筆下的河流不僅滋養著一家人的生活,更象征著村莊的生命力與血脈的相連。她回憶起年少時在麥菜嶺的生活,每家每戶向河流要水、向土地要糧食、向山林要柴火,河流成為人們生存的依靠。這種與河流親密相處太過平常,竟然忘記了它的重要性。朝顏通過對河流的描寫,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麗,更引發了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已越來越遠,迫切需要重新審視自然價值和環境保護。
朝顏的散文凸顯地域性寫作特色,通過河流敘事、鄉土風物、客家非遺等多個視角,將地域文化特色鮮活地呈現出來。這不僅是對傳統鄉村的一種追憶與回溯,也是對當前文化轉型背景下中國鄉土社會秩序巨變的深刻關注。朝顏把目光投向了森林、古道、雪山,投向了大海、湖泊、河流,也投向了荒島、村落、人家。在面對自然萬物與生態環境時,既有浪漫的想象,又不乏深沉的思索。全書飽含著個人的生命體驗,浸透著歡樂、憂傷和警醒的意識。
作家余華曾說:“童年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方向。”童年是人生的底色,朝顏從小與自然親近,長大后不斷聽從內心的召喚,一次次向山川河流走去,在追尋自然過程中看見童年的影子,并借此回到靈魂的故鄉。行走成為她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所寫下的文字可視作構成她生命之圓的點和線。在行走中,她見識到新的世界,也呈現出新的自己。每一次書寫都是她對心靈的解讀,在描述風景也在展現風景中的自己。這種對自我的探索和表達,使作品具有了深層的內涵。
朝顏的文字簡潔質樸,充滿詩意與情感。如描寫帶女兒行走的經歷時,筆觸描繪了原始森林的山路、濕滑的溪澗、濺滿褲腿的溪水,以及登頂后的釋懷。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旅行的樂趣。而女兒在二十歲生日時寫下這段話:“十八歲,隨母親探訪萬安縣的山頂村落。爬山的路還是原始的亂石,溪水濺滿了褲腿。登頂很累,但山風吹過時,一切釋懷。”這種用細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考,使作品具有了很強的可讀性和啟發性。
全書以“河流”為意象,象征文明的起源與生命的延續,通過贛南鄉村、西藏雪山、無名荒島等地的游歷,探索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例如,在《萬安:尋幽記》中,她將未被開發的瀑布與當地百姓的現代生活變遷結合,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碰撞。
縱觀全書,《河流漫過日常》不僅是一部關于自然和人文的散文集,更是一部關于心靈成長的啟示錄。它告訴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應該停下腳步,傾聽自然的聲音,尋找內心的寧靜。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身體與心靈的雙重跋涉,每一次書寫都是一次對自我的探索和表達。正如作者所說:“我讀過的書,沒有一本是浪費的;我走過的路,沒有一里是多余的。”在這個充滿誘惑和迷茫的社會,我們需要像朝顏一樣,保持一顆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心,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在山水間探尋心靈的故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