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薇曾沉迷于男友的“學霸光環”:985 本碩,覺得他情商高、人品好、未來可期,直到同居后才發現,這個“精英男友”把襪子堆成小山才肯洗,吵架時只會用“你的邏輯不對”來碾壓她的情緒,所謂的“高知”不過是學歷織就的華麗繭房。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
- 某個同事是大廠跳槽過來,就覺得他能力強;
- 朋友畢業于名校,覺得他的人生選擇和觀點都值得效仿;
- 請了明星代言,網紅、博主推廣的產品,銷量會比普通商品高;
- 面試時因為打翻一杯水、一沓文件,而給面試官留下“這個人不太行”的印象
心理學上將這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稱為暈輪效應,我們很容易因為某個人、某件事的特征,而推論出這個人或事物的其他特質
這個效應在生活中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常見,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哪怕我們在背后評價一個人:你看ta斯斯文文的,怎么會做出這種事呢?也是暈輪效應的體現。
暈輪效應的誕生
1920 年,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做了一個實驗:
讓軍官在不與士兵直接接觸的前提下,僅根據檔案對士兵的身體素質(如身高、體型);能力特質(如智力、領導力、紀律性);個人素質(如忠誠度、合作性、主動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結果發現,身高、體型較好的士兵的智力、紀律性和領導力的評分都高于身高普通的士兵。
桑代克將這個現象稱之為暈輪效應,又稱為光環效應,指人們在認知他人或事物時,基于某個突出的特質(如顏值、第一印象等)而形成整體評價,并泛化到其他方面
這個效應類似于日月被光暈環繞時擴散到四周,形成了一個光環。
如何讓光環照進現實
(1)打破單一特征,給優點找反義詞
暈輪效應的本質,是我們過度地放大了某個優點,而掩蓋了其他的可能性。就像覺得一個人溫柔,就默認ta是不會發脾氣,覺得一個人果斷,就忽略了ta可能也是武斷。
操作步驟
① 當你對某個人產生強烈好感時,在手機備忘錄中記下ta最吸引你的1個優點
? 比如:同事小林很會活躍氣氛,聚餐時能讓大家玩的很開心
② 接著寫下這個優點的“潛在缺點”和“無關特質”
? 潛在缺點:過度活躍可能讓人覺得沒邊界感」
? 無關特質:不知道ta工作中是否細心/能承受壓力
③ 用「?」代替「!」:把“ta真的很靠譜!”改成“ta在 XX 方面表現不錯,其他方面還需要觀察?”
這個方法同樣可以運用到戀愛當中,比如ta很會哄你開心→會哄人可能擅長社交,需觀察ta對其他異性的邊界感。
(2)在“無好處”的場景觀察人品
很多人在需要表現的場景中,很容易出現“光環特質”,比如初次見面。但是在“無利益相關”的日常生活細節中,往往會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性格。
因此,我們在觀察一個人的時候,可以重點觀察這三類場景:
- 對服務者的態度:看ta對服務員、快遞員、清潔工是否尊重
- 疲憊時的狀態:加班后、長途旅行中,是否會抱怨、遷怒他人
- 微小承諾的兌現:隨口說的事情,是否會記在心里,比如“下次請你喝咖啡”是否會當真
我們也不要用一次失誤去否定一個人,如果ta只有在有求于你,或有利于己時才表現出這些美好的特質,就要警惕這個人是否雙標,別讓ta的“光環”屏蔽了你的雙眼。
寫在最后
我們也不必談“光環”色變,畢竟人類的天性就會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只不過成熟的認知,需要在欣賞他人光環的同時,保持對人性的敬畏:
- 職場精英可能也會拖延、甩鍋;
- 愛上伴侶的溫柔,也要接納ta可能的軟弱;
- 為某個品牌的故事感動時,別忘了回歸產品本身的價值。
如果今天的內容對您有一點幫助,就請隨手點個「贊」吧~
關注我,定期分享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