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女性角色以其獨特的魅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楊貴妃無疑是其中最為傳奇的一位。
她的美貌、才華與悲劇性的命運,成為了后人無盡遐想與探討的話題。
馬嵬坡下,香消玉殞。她的死引來無數猜測,諸如逃往日本等。
千年之后,當楊玉環的陵墓重見天日,一項重大的發現震驚了考古學界——那些關于她死因的千年“傳言”,似乎在這一刻得到了某種證實。
那么,這位絕色佳人究竟是如何走完她那短暫而絢爛的一生的?
她的真正死因又是什么?而那座被傳為“衣冠冢”的陵墓,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這一切,都等待著我們去揭開那層神秘的面紗。
一、楊玉環與李隆基
要說楊玉環,就不得不提李隆基,此二人的愛恨糾葛可謂是跌宕起伏,令人唏噓。
玉環本就出身官宦人家,不僅是天生麗質,從小的教育條件也是極好,不僅善歌舞,通音律,還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
這樣的玉環可以說是,人見人愛。
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的妃子,二人婚后琴瑟和鳴,也算恩愛。
命運有時半點也不由人,武惠妃香消玉殞,令玄宗傷心不已,面對愛妃的離去,李隆基暗自神傷,沉浸在莫大的悲傷中。
玄宗為了彌補武惠妃離去的傷痛,遍尋佳麗。
忽聽聞壽王妃面容姣好,有傾國容顏,且知書達理,能歌善舞,玄宗的心仿佛重新開始跳動。
華清宮的一次偶遇,玉環的美貌令玄宗心神蕩漾,為了使這段感情合乎禮法,玄宗先是讓楊玉環做了女道士,還賜名“太真”。
待到時機成熟,玄宗冊立楊玉環為楊貴妃。
此消息一出,眾臣大驚,但皇帝降旨豈能更改,風華正茂就這么碰上了花甲之年。
二、美人關
貴妃之美,難用語言形容,看看玄宗是怎么做的吧!
古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博美人一笑,玄宗皇帝也不遜色,都是利用國家資源,為自己寵妃一笑。
詩人杜牧曾有詩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貴妃喜愛吃荔枝,但這種水果必須新鮮才好吃。
古時不像今日,沒有便利的交通,也沒有方便儲存的冰箱,如何讓貴妃吃到遠在南方的荔枝呢?
唐朝的驛站已經非常完善,只不過這些驛站的作用是運送緊急軍情和機密文件的,可以說,小小驛站關乎著國家的命運。
唐朝是當時的軍事強國,驛站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那時全國的驛站分布十分完善,有1639個左右,每個驛站間隔約30里,這些驛站比今天的快遞也差不多了。
此時的玄宗已經完全沉溺于玉環帶給自己的溫柔中,為了讓自己最愛的女子吃上荔枝,玄宗動用了國家資源,用驛站來運送荔枝,又快又好,還可以換美人一笑。
要知道,這些驛站對國家命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遇戰爭,又快又準的情報信息可以挽救一個國家。
此時,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已到達了頂點,顧不得那許多,倒是頗有些昏庸無道君王的樣子。
三、恃寵而驕
楊家因楊玉環被冊封貴妃,一時間成了當時最受圣恩的家族,她的兄弟都被封了大官。
遠房親戚楊釗,本就是個無賴,因擅長計籌事務,玄宗與楊家姐妹玩游戲時,便令其做裁判。
楊釗后來被賜名國忠,身兼數職,權力滔天,操縱朝政。
楊家一族鼎盛一時,楊玉環本人也是恃寵而驕,先后兩次被玄宗遣送回娘家。
首次遣歸在《資治通鑒》中尚有記載:“妃以妒悍不遜,上怒,命送歸。”
貴妃被送回娘家后,玄宗時常思念,竟到了飲食不進的地步,看到皇帝整日茶飯不思,高力士只能再邀貴妃回宮。
第二次被退回娘家是天寶九年,此次貴妃被攆回家,完全是受家族拖累。
楊家靠著貴妃得寵,地位高升,逐漸有了無法控制的態勢,不僅生活上非常奢靡,并且大肆收受賄賂。
再不處理,恐江山危矣,玄宗也是為了滅滅楊家的威風。
玄宗本意并不是逐貴妃出宮,后恰好有人求情,玄宗便順勢派高力士,將玉環再次接進宮中。
四、馬嵬坡下祭貴妃
“安史之亂”是李隆基皇帝生涯的一次暴風雨,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共同策劃并發動了這場叛亂,帶著軍隊一路殺到長安。
玄宗無奈,只得帶著貴妃、少數親信、為數不多的禁軍西逃。
面對這場無妄之災,這支疲憊的隊伍逃至馬嵬坡時,矛盾爆發。
眾將士認為楊國忠是奸佞,禍亂朝綱才引發了這場禍事,要求處死他,并且楊貴妃也是紅顏禍水,要求一并處死,否則絕不前行一步。
此時國難當頭,玄宗也到了最最危急的時刻,面對文臣武將的逼迫討伐,李隆基只能選擇自保,萬不得已,賜死了楊貴妃。
最終貴妃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縱使千般不舍,萬般深情,在此存亡之秋,玄宗只能作出最無奈的選擇。
可能玉環只是玄宗自救的最后一個辦法,用一個女子平息眾將士之怒,不免有些許的荒唐,似是這大唐傾覆全在這女子一人身上。
五、死亡謎團
關于楊貴妃的死,也是眾說紛紜,一種就是死于馬嵬坡,玄宗賜白綾一條,貴妃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
第二種說法則是死于亂軍之中,杜甫曾作詩《哀江頭》,其中一句:“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
說明楊貴妃并不是被縊死,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從側面表明貴妃是死在亂軍的刀劍之下。
最后則認為貴妃是吞金而死。
劉禹錫有詩《馬嵬行》中寫到:“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至少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
還有一種傳播最廣說法是楊貴妃沒死,當年在馬嵬坡下死的是楊貴妃的替身,而她本人則設計逃往日本。
在日本的民間傳說中,楊玉環不僅逃到了日本,還混得不錯,甚至參與過日本的權力爭奪戰,順利幫助當時的孝謙天皇奪得皇位。
這點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在這幾種說法中,普遍為大眾所熟知并信服的是第一種,事實究竟如何?可能只有當時的人們才能真正了解。
六、魂歸何處
貴妃身死,貴妃的墓葬在哪里?
在陜西咸陽市興平嵬市馬鎮西500米的地方,有一座墓葬,呈半圓形,整座墓葬被青磚堆砌而成。
在墓穴的后面有一座高6米左右的楊貴妃石像矗立在這里,墓前的碑樓上刻著:“唐玄宗貴妃楊氏墓”。
傳說楊貴妃的墓冢上的土還有美容的功效,婦女們用貴妃墓上的土擦拭臉龐,可以將臉上的斑去掉,并且皮膚嫩白。
所以這里的土也被稱作“貴妃粉”,不僅附近的婦女要捧上點,連游客也不能空手而歸。
以至于墓堆竟越來越小,最后守墓人實在沒辦法,只能用青磚包砌,這才避免了貴妃墓被持續破壞。
其實所謂的貴妃墓,不過是一座衣冠冢。
當年為了一探貴妃墓的究竟,眾人將墓穴打開,并沒有想象中的尸骨。
這墓穴竟然是一座空墓,里面只有一些女子的衣物,和為數不多的幾件首飾。
據日本考古專家透露,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里,建立一塊楊貴妃墓。
當地政府還特地開發了此地,門口還有詳細介紹楊貴妃的個人信息。
甚至在日本民眾心里,楊貴妃還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們十分崇拜楊貴妃,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對外一直堅稱自己是楊貴妃后代,當然,真假無從得知!
七、后世影響
貴妃之墓,古往今來,成為了很多文人騷客創作的圣地,以楊貴妃為題材的藝術作品眾多。
其中比較著名的詩篇有白居易的《長恨歌》;戲劇有洪升的《長生殿》、《貴妃醉酒》;小說《長恨歌傳》等。
墓園也經過了數次的修繕,在衣冠冢的側面搭建了亭臺,其中有很多唐朝以來的詩詞碑刻,更加增添了這里的文墨氣息。
走在這刻著詩文的石碑中間,竟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覺。
仿佛當年那個“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女子就在其中,與玄宗共飲,時而起舞,令人夢回大唐盛世。
參考資料:
1、天眼新聞 《楊玉環的不幸》
2、中青在線 《四大美女死亡之謎:楊貴妃逃往日本另嫁他人?》
3、光明日報《日本有個楊貴妃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