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醫療行業中,醫患關系常被簡化為“治療”與“被治療”的短暫交集。然而,愛爾眼科重慶特區副總院長譚吉林與患者吳奶奶的故事,卻用13年的時光證明:一場成功的手術,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一段溫暖關系的開始。
藏在心里13年的感謝,化為一封信
“提筆寫下這封信時,心中滿是感激與溫暖。作為一名飽受眼疾困擾許久的患者,我曾因白內障,視力模糊、眼疾疼痛……是您們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我驅散了眼前的陰霾,帶來了光明與希望。”7月5日,75歲的吳奶奶將遲到了13年的一封感謝信鄭重地交到譚吉林院長手中。
擔心手寫字體不好,吳奶奶特地將感謝信打印出來
時間倒回2012年,雙眼飽受白內障折磨的吳奶奶,“看什么都像隔著一層毛玻璃,連日記本上的字都描不準。”作為一位堅持寫日記多年的老人,視力驟降讓她一度陷入焦慮與絕望中。
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找到譚吉林院長。在院治療期間,在團隊的精心治療下,吳奶奶視力明顯改善,疼痛完全消失,重新清晰地看到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吳奶奶被譚吉林院長及其團隊嚴謹細致的檢查、精準有效的治療操作、專業深厚的功底和倍感溫暖的關懷所感動。
盡管當年滿心感激,但因瑣事纏身,感謝的念頭被擱置。這一擱,就是13年。
偶然重逢:錦旗背后的“睛”彩晚年
命運的齒輪在2023年夏天再次轉動。吳奶奶陪好友到重慶愛爾眼科醫院(總院)做白內障手術時,偶然聽到主刀醫生也姓“譚”,她擠進人群,一眼認出了正在查房的譚吉林。“譚院長,您還記得我嗎?13年前您為我做的手術,我現在仍然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當年本想親自向您道聲感謝,后因瑣事耽誤就再也沒有見過您,沒想到今天會重新遇見,真是有緣分。”她緊緊握住譚吉林院長的手,眼眶泛紅。吳奶奶喜歡寫日記,這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在13年前因為白內障視力模糊差點中斷,好在經過手術吳奶奶的雙眼視力恢復后,將這個習慣延續了下來,如今是她保持寫日記習慣的第28年!
吳奶奶為譚吉林院長及其團隊送上錦旗
7月1日,吳奶奶在送感謝信的同時,還將一面特意定制的錦旗送到譚吉林院長手上。“‘光明使者,醫者仁心’這八個字,我琢磨了好久。”她的日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術后生活的點滴:2013年重新加入了跳操隊伍、2018年看到了孫子的“高清”畢業典禮、2022年到農家樂參加同學聚會……“要不是譚院長,這些畫面可能永遠都是模糊的。”
復查時,譚吉林院長為其做了詳細檢查:“雙眼視力0.8,晶體位置完美!”得知吳奶奶至今保持每日記日記的習慣,他感慨道:“醫療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讓患者回歸熱愛的生活嗎?”
雙向奔赴的醫患溫情,讓“看得好”成為老年生活的標配
對譚吉林院長而言,吳奶奶的感謝信和錦旗是職業生涯中一份“特別的禮物”。如今作為愛爾眼科重慶特區副院長,他從醫30余年,帶領團隊累計完成超5萬例白內障手術,但始終記得最初學醫時老師的話:“好醫生不僅要治眼,更要治心。”
譚吉林院長為吳奶奶眼睛做檢查
譚吉林常對團隊說:“老年患者對‘看得見’的需求背后,往往是對尊嚴和獨立的渴望。”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老年人視覺健康需求激增。“許多老人認為‘能看見就行’,其實現代技術能讓他們看得更清晰、更舒適。”據譚吉林院長介紹,重慶愛爾眼科醫院(總院)引入國際前沿的多焦點晶體、飛秒激光等技術,讓患者術后不僅能讀書看報,還能開車、旅游,享受與年輕人一樣的好視力,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離開醫院時,吳奶奶在日記本上寫下:“今天終于完成了心愿。譚院長說,我的眼睛再戰20年沒問題——那我的日記本還得再備10本!”陽光下,她的笑容和13年前手術臺上重見光明那一刻,一樣明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