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眾多紀念日里,有一個紀念日,不起眼,但也很重要,所以才會被專門提出來,那就是王菲的《菲靡靡之音》專輯發布三十周年。這張專輯發布于1995年7月3日,由新藝寶唱片公司發行,制作人是梁榮駿,是王菲在1995年發布的五張專輯或者EP之一。1995年,和電影史上偉大的1994年一樣,也有不少文化事件發生,比如,《攻殼機動隊》和《新世紀福音戰士》都在這一年啟動,但這張專輯,卻從眾多事件中跳出,至今仍然被人銘記和提起。
《菲靡靡之音》不是王菲第一次翻唱王菲,在王菲的少女時代,在她十六歲到十八歲這兩年,她曾經出過六張翻唱專輯,其中的《風從哪里來》和《鄧麗君故鄉情》專輯,幾乎全部曲目都來自鄧麗君,另外四張專輯,也有很多鄧麗君作品。但八十年代內地的唱片制作水平,以及少女王菲的演唱理念,都決定了這幾張專輯的質量和影響力很有限。但到了《菲靡靡之音》時代,一切都不一樣。
1980年代的音樂專輯,比如張薔1986年的翻唱專輯,會把“24軌電腦控制錄音”寫在專輯封面最顯眼處,作為一項重要的賣點,到了1995年,數字音頻技術雖然還沒有成為主流工具,流行音樂仍然比較多地依賴傳統錄音技術,但不論是錄制還是后期,已經比1980年代提升了許多段位,電腦編曲和數字化錄音,已經開始得到運用。此時的王菲,也已經經歷了移居香港、拜師戴思聰、簽約新藝寶、赴美研修等重要事件,已經推出了《執迷不悔》《迷》《天空》《討好自己》等專輯或者EP,出演過了《重慶森林》。特別是《天空》專輯,已經成為她轉變的節點,全面預示了她未來的風貌。
在《菲靡靡之音》之前,她已經另類、冷冽、輕盈、飄忽、簡約,把深摯藏在漫不經心之中,已經用音樂,萃取和集合了香港這座在當時最具未來氣質的城市的特質,并把這種世界都市的氣質,放在了音樂表達里。但這些特質的展露,還是很小心,很有戰略,每一張專輯進化一點,每一次造型跳脫一點,逐漸抽象,逐漸冷感,逐漸成為符號,不至于讓人猝不及防,不會讓當時的流行文化界無法辨識,也不會讓香港這個既超脫又保守,既先鋒又封閉的城市無法接受。
《天空》專輯使用了臺灣班底,楊明煌擔任制作人,這張專輯還保留了過去時代的流行音樂的特質,有一種田園時代和城市時代交會時的猶豫,例如還要歌唱愛情,不論詞曲、演唱還是編曲,還是傾向于深、重,仿佛愛情還是一個重大事件,而歌里的“你”還是某個具有美好品質的凡人,愛情值得言說,愛情里的卑微、矜持、背棄、苦澀,也還有討論的余地。
到了《討好自己》,在竇唯的協助下,她已經開始進入“游于藝”狀態,毫無顧忌地投身輕盈,向著一種城市性、符號性大步進發,專輯里的愛情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愛情了,而是某種更具宗教感的情感。雖然專輯里還保留了《愛與痛的邊緣》這樣的作品,為K歌和打榜留了余地,甚至到了《寓言》專輯,都還有《給自己的情書》在響應這種傳統,但整張專輯已經顯示了王菲在音樂上的飛升。
《菲靡靡之音》則如樂評人愛地人所說,完成了“全新音樂人格的塑造”。這張專輯在這點上之所以這樣明顯和明確,是因為它所使用的材料,是鄧麗君歌曲,這些田園時代的作品,經過王菲和制作團隊的重新演繹,近乎脫胎換骨,更冷冽,更輕盈,也更幽默。愛不再是愛情,而是某種和即將帶來的新世紀環環相扣的情感,《雪中蓮》《翠湖寒》像曠野山林女神之歌,《又見炊煙》把田園圖景徹底變為光滑冷冽的當代藝術符號,《但愿人長久》則讓古典情感以一種簡約、殘破、漫不經心的方式出現,一改以往時代的大、強、深和重。手段和結果,材料和結果之間的這種顯著的差異,說明了當時的藝術家已經能做到什么。
而敢于輕盈,則是一切藝術在飛升節點上的關鍵手段。能夠輕盈,意味著過去的藝術,已經完成了對人們的哺育和培育,敢于輕盈,意味著創作者已經意識到,人類的敘事,已經階段性完成。可以只用幾根線條,來勾畫一段歷史,用一兩筆顏色,來概括一個世紀。輕盈是一種巨大的自信,是創作者的自信,也是受眾的自信。《菲靡靡之音》為王菲開啟了一個飛天遁地的時代,也開啟了一個輕盈的、自信充沛的流行文化時代,盡管這個時代只持續了不到十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