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都病得不輕
無論是伊朗,還是歐盟,病根都在認知上出了偏差。他們普遍存在一個誤區:以為自己是在“替中國擋槍”。
什么意思?
伊朗覺得,自己是中東的咽喉,一旦美國拿下伊朗,下一步就能從波斯灣一路滲透到中亞,進而對“一帶一路”戰略形成實質性破壞——尤其是伊朗若倒向西方,中亞多國的戰略平衡很可能迅速傾斜,整個歐亞大陸的格局都將隨之生變。
所以在伊朗看來,中國理應不遺余力地支持它,甚至還得主動示好、搶著站隊。否則,伊朗就要“另擇良主”,甚至可能與美國眉來眼去。
其實,歐盟的思路和伊朗如出一轍。
它們總覺得,只要自己“倒下”,中國的地緣戰略就得崩一角,就會在全球博弈中失去關鍵支點,從此被動。
正因為這種心態,歐盟在俄烏沖突中一邊跟著美國起哄,一邊又對中國挑三揀四,動不動就指責、制裁、干預,口氣比美國還沖。
哪怕中國已經釋放出足夠善意,王外長親自出訪,話都說得很明白了——中方不希望看到俄羅斯失敗,但歐盟依舊“我行我素”,行動上卻屢屢挑釁。
說到底,有些國家就是拿中國的“好人”當軟柿子捏。
你越講規則、越守分寸,他們反倒越得寸進尺,張口閉口就是“你中國該讓步”“你中國要負責”,甚至都敢明著用槍指著“好人”的腦袋。
可你問問他們,怎么不敢去拿槍指著“黃四郎”——因為那是真敢開槍的主兒。
反觀美俄兩家,都清醒得可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該舍什么。
比如普京就按住烏克蘭“小火慢燉”,哪怕敘利亞垮臺,伊朗挨揍,他也不吱聲。態度很明確:我有主線任務。
美國也是那德性,尤其是特朗普第二次上臺后,馬上放棄烏克蘭,光靠代理人可撐不住,得親自下場了。可一旦邁出那一步,代價就是“流血”,這對美利堅來說,是動了“根”的大事。
所以,特朗普也開始“動手”收拾歐盟了。
先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派出親信萬斯大放狠話,直指歐盟“搭便車、不自強”;
隨后,在對華關稅戰遭遇重大挫折、灰頭土臉之后,又趕赴荷蘭北約峰會,親自上陣,把矛頭轉回老伙伴歐盟,火力全開。
這態度擺得明明白白:惹不起中國、咬不動俄羅斯,難道還拿不下你們這些小崽?你歐盟不是整天講規則、講價值觀嗎?好,那我就按“規則”掀桌子,看你怎么接。
面對美俄一文一武的兩面夾擊,歐盟徹底成了“菜單”上的一道菜。
其二:蘇聯能倒,俄羅斯為何不倒?
歐盟是從何時注定成為菜單的?
很多人以為,是從俄烏沖突爆發那一刻起。
恰恰相反——俄烏沖突初起時,歐洲內部反而有人竊喜,把這場危機堪稱一次“再度偉大”的歷史機遇。
要知道,對于歐盟而言,若能借此一戰搞垮俄羅斯,那么接下來的劇本就再熟悉不過了。
正如當年蘇聯解體,整個東歐哄搶“戰利品”,歐洲資本趁勢而入、利益滿滿。如今若能再次如法炮制,不但能化解自身經濟疲軟、產業外遷、債務高企等一系列老大難問題,甚至還能再次登上“人上人”的寶座。
尤其在能源領域,歐盟更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盤。
再比如,歐盟原本還指望借機解決高素質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長期以來,德國從中東引入移民,法國吸納非洲人,英國則接收大量印度裔勞工——表面上緩解了用工荒,實則埋下了社會撕裂的隱患:治安惡化、文化沖突、融合困難,個個都是老大難??扇绻憧宥砹_斯呢?那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畢竟俄羅斯人受教育程度不低,文化背景也相對接近,對歐洲社會而言,接納門檻遠低于中東與非洲移民。這可比花錢養“炸藥包”來得劃算多了。
換句話說,蘇聯解體,歐洲是最大受益者——這一點毫無爭議。
不然你很難解釋,為什么就在蘇聯解體之后沒幾年,歐盟迅速推出了歐元,擺出要和美元掰手腕的架勢。背后說到底,靠的正是東擴帶來的紅利與信心。
這就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上一次嘗到了甜頭,這一次也想照著來一遍,于是歐盟才會在俄烏沖突中積極配合美國,哪怕傷筋動骨,也不吭一聲。
可問題來了:這次為什么沒成?
答案很簡單——因為少了東南方向的“助攻”!
當年蘇聯解體,是被“四面圍剿”:
西面是美國和北約強壓,
東邊有土耳其、中亞國家,還有沙特這些美系盟友,
南面則是剛剛改革開放、急需戰略喘息的中國,以及跟著美國亦步亦趨的日本,
至于北面,冷戰后的北極戰略也被美軍牢牢鎖住。
而如今這一局,情勢早已變了。
- 南面,中國穩穩托住了俄羅斯的經濟基本盤,關鍵時刻給了一口氣;
- 東面,土耳其頂住壓力,關閉黑海海峽,不讓美西方的??樟α块L驅直入;
- 與此同時,沙特等中東國家也不再聽命于華爾街資本的指揮,拒絕配合美國打壓油價,從根本上粉碎了美方想靠“石油絞索”勒死俄羅斯的算盤。
而烏克蘭戰場,就成了這盤棋里的“生死劫”。
歐盟沒看懂,也沒看透,還一門心思押注美國,以為自己又能借機東擴吸血,復制一次蘇聯解體后的紅利。結果事與愿違,不僅沒撈著便宜,反而搭了能源、產業、安全三大本錢。
這,就是歐盟最大的短視之處。他們以為自己是棋手,其實不過是餐桌上的“菜”。直至朝鮮出兵俄烏時才驚醒過來,奈何卻晚了……
其三:朝鮮出兵俄烏
朝鮮出兵俄烏戰場,時間點恰恰發生在敘利亞局勢徹底變天之前。
那時,韓國總統尹錫悅還在為“19國聯軍”進駐韓國一事幸災落禍,覺得這算是“抱上了大腿”??伤芸炀桶l現,事情壓根不是那么回事。
因為那場聯軍的部署,正是在中國家門口耀武揚威。面對挑釁,中國隨即展開大規模黃海軍演,強勢回擊。結果呢?
意大利“提桶跑路”,德國也被“順手牽羊”,臨陣脫逃成了當時的國際笑話。
而就在這一系列“變數”后,朝鮮正式出手,出兵支援俄羅斯,介入俄烏戰事。
很多人疑惑,朝鮮為何選在此時出兵?
很簡單,因為歐盟,或者說北約,確實“膨脹”了。
說到底,這本是歐洲的戰火,卻偏偏有人想把戰線引到東亞,拿朝鮮半島做籌碼,逼中國掐斷俄羅斯的“第一口氣”——這算盤打得,不能說不精,但太不地道。
這種事,能慣著?當然不能!
說白了,中國的立場很明確:你們要打,就老老實實地在烏克蘭打,別把黑手伸到東亞來!你若真不收斂,那我們也就不必再客氣。
于是,朝鮮果斷出兵,亮出態度:既然你們北約喜歡玩火,那就干脆讓火燒得更旺一點。你不是要拉我們下場嗎?那就給你個機會,看看你敢不敢真下場!
結果呢?北約還是慫了。
用一句話總結:給了你機會,你卻不中用。
其四:中國也束手無策
就這樣,美西方集團在東亞碰了釘子、灰頭土臉,才轉頭將主戰場選在中東,最終導致敘利亞“變天”——封住了俄羅斯的“第二口氣”。也正是這場折騰,徹底把歐盟送上了菜單的位置。
說白了,歐盟當時并非沒有機會,只不過給了機會,它自己也沒把握住。
第一,當時還是拜登掌權。拜登奉行“烏克蘭優先、以色列其次”的戰略路線。如果歐盟當時能以“朝鮮出兵烏克蘭”為借口,順勢跟進,公開下場,不排除拜登會因選情壓力,最終同意派美軍參戰。那樣一來,美歐一體,進退共擔,至少不是現在這樣被動挨打的局面。
第二,歐盟其實心里也明白,這場仗早晚躲不過。普京之所以咬住烏克蘭不撒手,說到底,就是為了給俄羅斯爭出一個地緣緩沖區。這不是面子問題,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普京絕不會輕易罷手。
所以烏克蘭敗,就是美西方敗,美西方敗,也是歐盟和北約的失敗。
美國可以拍拍屁股退回美洲,繼續當它的“山姆大叔”;可歐盟呢?前線就在家門口,哪有退路?還能往哪兒跑?
說到底,歐盟其實早就該明白,俄羅斯不打贏,絕不會收手;美國不受傷,就不會真動手。
與其指望特朗普這個一上臺就要“24小時結束戰爭”的人,不如趁拜登還在位、朝鮮又突然出兵烏克蘭時,果斷出牌,硬扛一局,或許還能爭個主動。
至此,中國也就只能點到為止了,只能對歐盟提醒一句:俄羅斯不能敗。
至于俄羅斯是否能贏?歐盟必須自己去悟。
從地緣角度來看,歐盟的存在,和伊朗的存在一樣,其實都非常契合中國的戰略利益——畢竟,一個多極世界,才符合中國的發展路徑。但前提是,這兩個“支點”得是清醒的,得站得住。
結果呢?這兩位不僅搖晃,還時不時病得不輕。
不過好消息是,伊朗似乎在這次挨揍之后,終于品過味兒來了,開始低調務實起來了。
那歐盟呢?還在自以為是?還是已經意識到自己快成了美俄博弈中的“可棄棋子”?我的乖乖,是時候,該做個抉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