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與疾病的漫長博弈中,自然界的草本植物始終是醫學探索的重要源泉。黃芪,這一根植于東方醫學沃土兩千余年的古老藥材,正以其獨特的生物活性與多維度健康價值,悄然成為全球健康產業轉型的焦點。
從《神農本草經》的“補虛圣品”到現代實驗室的分子靶點研究,從黃土高原的田間地頭到藥店的膳食補充劑貨架,黃芪的演變軌跡不僅映射著中醫藥現代化的進程,更揭示了傳統草本在慢性病防控、抗衰老科技及大健康消費中的全新可能。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已經從黃芪中鑒定出300多種活性成分,其多糖、皂苷與黃酮類化合物構成的“天然藥庫”正在改寫現代醫學對免疫調節、代謝綜合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認知邊界。
是以,黃芪會是“藥食同源”界的下一個明星藥材嗎?
千年智慧傳承與現代科學驗證,“補藥之長”名副其實
黃芪又名黃耆,2000年前,《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與“補虛”“益氣”等功效深度綁定。古人稱其為“補藥之長”(《本草綱目》),李時珍更以“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闡釋其名。
在中醫理論中,黃芪歸脾、肺經,核心功效涵蓋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四大方向,廣泛應用于氣虛、自汗、水腫及瘡瘍不愈等病癥。
歷史上,黃芪的配伍應用尤為精妙。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黃芪桂枝五物湯、防己黃芪湯等方劑奠定了黃芪在調和氣血、溫通經絡中的地位。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更以黃芪為君藥,開創了“益氣升陽”的經典療法。
在近現代醫學發展史中,陸仲安以超大劑量黃芪治愈了胡適的糖尿病水腫,該案例后來也被稱為是中西醫結合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而隨著現代藥理學對黃芪研究的日漸深入,中國古籍上所記載的黃芪功效不再是“口說無憑”,而是陸續得到了在分子層面的挖掘和臨床實驗研究的論證。
研究發現,黃芪中含有多糖類、三萜皂苷(如黃芪甲苷)、異黃酮(如毛蕊異黃酮)及微量元素(硒、鋅等)。正因為這些有效成分的存在,決定了黃芪的抗氧化、抗炎、免疫調節等活性功能并非空穴來風。
2025年,山西中醫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黃芪莖葉中的三萜類化合物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IL-6、TNF-α)和凋亡通路(Caspase-3、Bax)1,顯著改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小鼠的記憶障礙,為傳統“補氣益腦”理論提供了分子層面的解釋。
此外,黃芪中的活性成分多糖還被證實能增強巨噬細胞活性,提升機體抗病毒能力,呼應了中醫的“扶正祛邪”核心思想。
日前,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Phytomedicine上發表文章,稱黃芪甲苷(Ast)通過靶向脂肪含量和肥胖相關蛋白(FTO)介導的m6A甲基化抑制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衰老,可減緩中老年人不可逆視力喪失進展2。
是以,黃芪甲苷不僅可以保護視力,還能延緩眼部衰老。而隨著科研技術進一步精進和發展,更多生理活性將被陸續挖掘,不僅為黃芪提取物在醫藥、保健品和化妝品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也為其在臨床實踐中的潛在價值提供了保障。
兼具“藥食同源”特性,黃芪市場潛力幾何?
從單一的“補氣”擴展至慢性病管理、抗衰老及神經保護等前沿領域,黃芪的功效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在健康消費領域,黃芪的形態已從傳統飲片衍生至膠囊、口服液、功能性食品等深加工產品。
圖片來源:共研產業咨詢
在此背景下,黃芪提取物被廣泛添加到增強免疫力、抗疲勞的保健食品中,迎合現代消費者對“天然”、“安全”、“功能性”成分的需求3。
與此同時,由于兼具“藥食同源”特性,黃芪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日常食譜當中。例如,“黃芪紅棗茶”“黃芪燉雞”等藥膳配方因其便捷性與溫和性,成為亞健康人群的日常養生選擇。
中國作為全球黃芪主產國,產業鏈正經歷著從粗放式種植到智能化的轉型。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黃芪種植面積預計突破30萬畝,總產量或超10萬噸,山西、甘肅等核心產區憑借獨特地理條件(如晝夜溫差大、砂質土壤)占據全國80%以上份額4。
深加工與國際化是行業發展的兩大引擎。傳統飲片仍占市場主導地位,但黃芪提取物、配方顆粒及保健品占比逐年上升。
據了解,黃芪多糖注射液主要用于免疫調節,黃芪皂苷膠囊瞄準抗衰老市場,而“黃芪咖啡”“黃芪能量棒”等跨界產品已經逐步走進年輕消費群體。
據QY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黃芪提取物的市場規模為1082萬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1328美元,其中黃芪甲苷2029年的市場份額將超過64%。
而黃芪除了在國內市場是“藥食同源”明星大單品外,也正快步走向國際。在國際市場中,文化相近性使東南亞成為黃芪的主要出口地。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黃芪在泰國的進口額增長12%;歐美市場雖受法規限制,但天然藥物需求上升推動黃芪以膳食補充劑形式滲透,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黃芪莖葉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成為新趨勢——此前被廢棄的莖葉經提取后發現可用于神經保護類產品,既減少資源浪費,又拓展利潤空間。
黃芪的千年傳承與現代創新,折射出中醫藥從經驗醫學到循證科學的跨越。其藥理機制的不斷解析、應用場景的多元化拓展,以及產業鏈的智能化升級,共同推動這一傳統藥材成為全球健康產業的重要參與者。
而隨著中醫藥文化的深入人心以及消費者對天然療法的持續青睞,黃芪有望在慢性病管理、抗衰老及功能性食品領域開辟更廣闊的市場疆域,書寫“古藥新用”的現代傳奇。
參考文獻:
1.Cheng G Y et al.Neuroprotective triterpenoids from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tems and leave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poptotic mechanisms for memory improvement via in vivo and in vitro models[J].Bioorganic Chemistry,2025.
2.Wang SW.Astragaloside IV inhibit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senescence and reduces IL-1βmRNA stability by targeting FTO-mediated m6A methylation.Phytomedicine.2025.
3.中國報告大廳,《2025年黃芪行業趨勢分析:黃芪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將加強合作》.
4.中國報告大廳,《2025年黃芪市場前景分析:中國是全球黃芪主要生產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