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彈簧刀斬斷的不僅是受害者的生命,更是犯罪嫌疑人楊某書長達 25年的自由。當他以為頂著“楊某德”的假身份就能在諸暨隱姓埋名時,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姚江派出所社區民警何昶在流動人口核查中一個敏銳的蹙眉,讓這起塵封二十五年的命案積案迎來破曉——這支深耕基層的公安隊伍,用“見疑不放”的職業素養,上演了一場“社區網格里的追兇記”。
午夜兇案成懸案
時間回到貴州凱里2000年10月的那個深夜,村口的尖叫聲劃破寂靜,楊某書手中的彈簧刀已經在混亂中刺向了和他發生爭執的人。看著刀上的血跡和躺在地上生死不明的人,他驚恐萬分,跌撞著逃離了家鄉。
此后二十五年里,他斷絕與家人所有的聯系,用“楊某德”的化名輾轉多地,專挑無需身份證的零活謀生。疫情期間,別人在為出行不便而煩惱,他卻暗自慶幸能借“深居簡出”躲避健康碼查驗;工友閑聊提及家人,他也只說斷了聯系。連手機號都是冒用他人身份注冊的他如同一只喪家之犬,“流浪”了一年又一年,將自己縮在城市的最角落,生怕警笛呼嘯而至。
社區核查現端倪
就當“楊某德”以為生活會這樣繼續下去時,轉折發生了。2025年5月,姚江派出所社區民警何昶在開展流動人口核查時,發現轄區內的有個“透明人”:他不僅拿不出身份證,連常用的手機號都與身份信息對不上。
“正常務工人員哪會連張身份證都沒有?就連想幫他辦張身份證這件事他都支支吾吾。” 高度的職業敏感讓何昶警覺起來,并迅速將此情況上報給姚江派出所副所長何安云。何安云查遍檔案,都無法將該人與名為“楊某德”的人匹配上。再想到“楊某德”面對核查的奇怪反應,何安云決定將這個“普通的可疑人”帶至派出所進一步盤查。
坐上警車后,這個年近六旬的男子即顯露出緊張情緒,他手指不自覺地搓著衣角,身體微顫,全程沉默。這樣的表現更堅定了何安云的懷疑。
憑借豐富的辦案經驗和犯罪心理分析能力,何安云采取精準策略進行攻心審訊,最終成功突破“楊某德”心理防線。他開口交代的第一句話便震驚全場:“我曾在老家殺過人?!?/p>
何安云隨即深入訊問,固定關鍵細節,并第一時間將案情通報刑偵部門。經刑偵部門與貴州凱里警方緊急聯動、核實比對,最終通過“楊某德”身體特征以及交代的犯罪事實細節,確認該人正是凱里警方二十五年未破的命案嫌犯楊某書!如今,楊某書已被移交貴州警方時,歷時25年,他終沒逃出恢恢法網。
小網格里見真章
“不是我們有火眼金睛,只是盡所能做好了基礎工作而已。”何昶指著辦公桌上的流動人口登記冊說。今年以來,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姚江派出所結合轄區6個警務區實際情況,民警圍繞用人單位、居住出租房兩個支點,細化為9個階段開展流動人口核查。自2025年5月15日開展專項工作以來,姚江派出所扎實推進流動人口管理,陸續上門服務百余家企業等用人單位,走訪1576戶居住出租房,核查流動人口信息9000余名。
這樣細致的綜合治理工作,讓楊某書25年的偽裝在社區網格中無所遁形。令人驚嘆的是,從發現疑點到確認身份,姚江派出所僅用6小時就攻克了這起跨省積案,完美展現諸暨公安“深耕社區、信息賦能”的警務理念。
何安云說:“每個社區網格都是平安前哨,只要我們把基礎工作做細、做實,就能為轄區群眾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線。”姚江派出所通過“警格+網格”雙網融合,織密起社會治安防范網絡,這不僅是新時代 “楓橋經驗” 的生動實踐,更是基層民警守護一方平安的責任與擔當。(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姚江派出所 石思佳 供稿 黃順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