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今日印度》消息,印度國防部啟動全面軍事采購審查,排查軍隊裝備中的中國產零部件,評估國防供應鏈脆弱性。這一舉措看似果斷,實則暴露出印度在國防供應鏈上的深層困境。
排查行動始于對供應商夸大本土部件數量的擔憂。盡管印度早有禁令,可調查發現,部分企業仍通過第三國轉運中國零件,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成為重災區。今年2月,印度國防部就曾因發現中國零件取消400架無人機采購訂單。如今隨著審查深入,更多問題浮出水面:印度現役裝備中,約22%的關鍵零部件有中國供應鏈痕跡,軍用級芯片九成依賴中國,就連“光輝戰機”和“布拉莫斯導彈”的制導系統芯片也大多來自中國。
印度軍工(資料圖)
印度想擺脫中國依賴,可現實情況卻很無奈。全球90%的稀土精煉產能掌握在中國手里,印度雖有全球第五的稀土儲量,提煉技術卻嚴重依賴中國,產能僅占全球0.5%,且多為低端產品。軍工所需的鎢、鉬等稀有金屬,以及火藥推進劑、復合裝甲材料等,超60%都得從中國進口。電子元件方面,中國為印度提供90%的軍用級芯片與電路,印度本土供應商即便從歐美進口,很多核心器件仍來自中國生產基地。
本土制造業的狀況也不樂觀。印度推行的“印度制造”和“自力更生的印度”戰略成效有限。生產關聯激勵(PLI)計劃本想推動制造業發展,截至2024年10月,參與企業生產的商品僅占目標的37%,部分企業因補貼發放緩慢或未能啟動生產。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主導的研發項目常因技術瓶頸延期,“阿瓊”Mk-1A坦克雖號稱本土化率超50%,關鍵部件仍需進口,且故障率高。私營企業參與度低,還面臨軍方付款延遲、技術標準不透明等問題,影響了自主研發投入和生產意愿。
稀土(資料圖)
在成本和技術上,印度也處于劣勢。印度無人機制造供應鏈中70%的零件來自中國,若從其他國家采購,成本會大幅提高,且很多國家也是從中國進口相關零件。有印度廠商改用歐洲產品后,無人機生產成本激增60%,續航時間卻下降25%。反無人機系統的核心雷達信號處理模塊,全球75%的產能集中在中國,印度自研項目因技術問題已推遲3年。
這次全面排查對印度軍隊的影響不小。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警告,急速“去中國化”可能拖慢武器更新換代進度、推高預算消耗。印度陸軍設計局副局長曼恩雖強調減少對中國依賴是關鍵,但現實是,若嚴格剔除中國產品,很多裝備可能只剩機殼和螺旋槳是印度自產。部分裝備采購計劃不得不暫緩,軍隊還得做好“缺件”準備。
莫迪(資料圖)
印度想在武器裝備采購中徹底排除中國零件,出發點是多重考量,但從供應鏈、成本和技術等因素看,實現難度極大。若一味出于“政治正確”排斥中國零部件,不僅會推高成本、延遲裝備列裝,還可能影響國防現代化進程,讓“印度制造”的國防夢更難實現。在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印度要想真正實現軍工自主,還需在技術研發、產業升級和政策落實上多下功夫,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