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司寇老師,北京101中學教師,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
多年前,有位記者曾采訪陳司寇老師,采訪過后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貴的錄音。非常值得每個退休人一讀!
下文是根據當時的筆錄整理的,分享給大家。
時間真快啊,你們老三屆學生都快要七十歲了
一般來說,人在七十歲以后是很難過的
第一是因為病痛:
身患有多種疾病,整天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
第二是因為孤獨:
人老了活動空間變小了,與社會漸漸隔絕了,越來越多地待在家這個狹小空間里。
因此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憂郁癥。
老人是弱勢群體。身體弱,精神也弱,在我們院里(藍旗營,北大清華的家屬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憐兮兮地期待著他人來關懷照顧,變成了弱勢嬰孩。
看到這種情形,我就想,難道人的晚年一定要這樣過嗎?
我今年94歲了,老公(趙寶煦教授)兩年前去世了,
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得很好,身體健康,頭腦清楚,除了一個每周來兩次的清潔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習慣與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盡量自己做,
每周子女們都來看望我,我還要兒子不用每周都來,兩周來一次就行了。
他們也忙啊,而且他的家與我這兒離得太遠了,
我自己平時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讀書看報看電視散步做家務,
保持著自己不緊不慢的節奏,最近正在研讀《易經》。
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都可以“走”,我沒有任何遺憾。
現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質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質量,我認為人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有目標。
例如童年時期的目標就是玩,青年是學習,中年是工作養家,老年也要有目標啊,沒有目標的人生特難受!
那老年人的目標是什么?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要盡量使自己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第二,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后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
怎樣盡量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我從55歲退休到今年94歲,已快40年了:
我這些年一直身體很好,我是怎樣做到的呢?
要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
要看許多書,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綜合分析自己的問題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規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一旦認識到什么是應該做的,就要身體力行,一旦認識到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長期堅持下去。
有些老年人沒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動不動就看醫生,亂吃藥。
其實醫生不過是聽你的陳述,再說各科醫生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況,
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醫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醫,或者什么靈丹妙藥來保健康,經常跑醫院,頻繁換醫生,換藥物結果總是失望。
因為他不懂得靠醫生不能獲得健康,關鍵還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時,突然發現腰痛得動不了,當時家里只有我自己。
我就告訴自己要鎮定,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一些穴位,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起來了。
若是別人早去醫院看了,我就堅持自己按摩相關穴位,配合適當的腰部活動,結果腰痛一直沒有再犯。
俗話說:久病成郎中。
我的體會是,身體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醫其實只能是自己,
冷暖痛癢只有自己最清楚,運動健身只有靠自己堅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調整,任何企圖依靠在其他人身上養老的夢想都要落空。
無論是再好的醫生、再負責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再者就是,要有毅力,要做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歡做的。
我堅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買菜、做飯、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內衣
我當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讓保姆為我做。
但是只要一開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
我不到萬不得已就不開這個頭,這樣我一直堅持到目前,還是如此。
第三是: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豐富。
現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兒女回家看望,國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關心時事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
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靜充實,
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她的老伴特別寂寞,老打電話給我,一說起來就沒完。
問我能不能一禮拜給她打兩次電話,
我答應了,轉念一想想這不是個辦法啊。
我一次電話十分鐘二十分鐘,那其他時間她怎么辦呢?我就去找她。
我說我可以給你打電話,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真正解決問題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內力。
她說那怎么辦呢?
你就得自己有奔頭。
那怎么有奔頭呢?
你喜歡做什么就去做,盡量把你的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我每天6:00-6:30起床后,就忙著按摩,做操,看電視新聞、做早飯。
定要在九點之前吃完早飯,9點以后我就開始看書看報。
我一個人訂了好幾份報紙雜志,每天不抓緊時間都看不完。
看到我欣賞的地方就摘錄下來,或者剪下來,我現在已經積累了好幾大本了,經常翻看,樂在其中。
我還愛看電視劇,看到難過處就跟著放聲哭,高興處就放聲笑。
有時還想不通編劇為什么這么處理,
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編劇,我就怎么處理,
我現在還在研讀《易經》,心得也記下了一本,
你看,我平時有這么多事情要做,這么多新知識要學,哪里有時間去寂寞呢?
此外我還有個辦法,就是家里不要太寂靜。
要經常開著電視,就好像總有人與你說話,向你唱歌,你就不會感到孤獨,
我有三個孩子每周都回來看我。
我兒子離我挺遠,我不希望他每周都來,就對我女兒說:
「你跟你哥哥說一下,不用每周都來,打個電話問問就行了。」
他后來就兩個禮拜回來一次。
我平時過得很充實、愉快,不希望別人來干擾我。
老年人要熱愛生活,關心時事,心胸開闊,心情舒暢,這樣遇到疾病就能頂得住,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后階段“走得快一點”,
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
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這也可以事在人為嗎?
我認為,要想“走的快一點”,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準備,該走的時候干干脆脆、無牽無掛了無遺憾。
我來告訴你我的體會:
1.不怕死
其實無論多大年齡都會怕死,死亡總是令人恐懼的,怕臨死前的病痛,怕與親人訣別時的撕心裂肺。
誰不怕啊?可是怕又有什么用,這是自然規律,只能坦然面對呀
從70歲時我就想,人活七十古來稀,何況還有許多偶然因素
黃泉路上無長幼,所以活一天就賺一天。
人的生命分為數量和質量,我不在乎數量,而看重質量。
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質量,什么時候“走”就順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
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
解決不好,就終日惶惶不安,我現在就活得很痛快,
好多知識學不完的,我從來也不寂真。
我不喜歡跟街坊鄰里的老太太們聊家長里短的事。
我覺得不如看電視,能得到很多新鮮知識。
我愛看足球、網球、臺球。
我是丁俊暉的粉絲,對于國際上的一些新聞我也很關注。
這樣我心情很舒暢,對疾病就能頂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檢查發現我左腎上有個腫瘤,可能是癌癥,醫生和家都主張要做手術切除。
我不同意。
我說我已經92歲了,我將來走不一定是因為這個腫瘤,
即便是這個原因,動了手術后又會出現其他病。那何必呢?
我就思量,癌癥喜歡什么?
它喜歡酸性的東西,不喜歡堿性的東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魚大肉,餓死它!
而多吃蔬菜水果,還吃抗癌食品,例如蘑菇、西蘭花等,兩年來沒有任何感覺
現在我干脆就不去檢查了,也不管它變大了還是小了,愛怎樣怎樣。
已經兩年了我一直與癌癥“和平共處”,
現在既沒有什么感覺,也沒有精神負擔,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實,很有質量。
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就會戰勝它。
當然如果將來真是癌癥發作的話,后期會很疼,我就留一筆錢打止痛針。
我對女兒說:
「將來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沒有知覺了還打它干嘛,走人就完了嘛!」
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什么?
精神上只有達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輕松享受有限的生期。
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兒女說還是找個保姆陪住吧,否則萬一哪天犯了病都沒有人知道,
我說犯了病又怎樣,無非是拉到醫院搶救唄。搶救過來又怎樣,還不是不死不活地拖著?
人的壽數到了,就要順其自然,犯了病還搶救他干嘛?
身體功能衰竭了,無疾而終,順其自然,這是福氣呀,你說是不是?
古人說: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來不怕死,就活得輕松,生活質量就高。我就是懷著這種心態一天一天活過來的。
事實證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
我現在已經94歲了,而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
哈哈,我覺得自己賺到的已經太多了!
2.不愛錢
許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錙銖必較,把錢摳的緊緊的,
他們真是沒想明白呀,我現在每個月幾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
所以孩子們來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
兒女過六十歲生日,我每人送上一萬元:
我想,自己也就這幾十萬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兒女們繼承,他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感激我。
不如現在就拿出來給大家共享,弄個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哈哈!
3.懂得放下
現在很多老人想問題只從自己出發,想來想去總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
或是領導對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對不住自己,或是兒女對自己照顧不周,特別是兒媳婦又如何虧欠了自己。
內心總是不愉快。這又何必呢。
要想得開,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換位思考。
你認為自己把兒女撫養大,兒女就應該回報你
兒女都有兒女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時間陪著你?
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時,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顧了多少?
我從不要求兒女來陪我,我一個人生活的很有規律,說真的,他們來了我還有點嫌打亂了自己的計劃。
所以一個人生活是常態,兒女來看你,是驚喜,這樣就不會心懷不滿,常感孤寂了。
不要回報,只要奉獻,我養大了兒孫,是我的奉獻。
但我不圖兒孫的回報,我一直以助人為樂,若能幫助他人,我就感到快樂,能給周圍人帶來快樂,我就感到快樂,位老師經濟上有困難,我給了她點錢,她向我表示感謝,
我說:
“你甭謝,我這樣做自己高興。
與人的感情要真摯,但不要太纏綿。
我們院里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長期一直放不下,總是悲悲切切的。
愛情深厚可以理解,但總不能整日以淚洗面,多愁善感,去當林黛玉呀。
兒女也一樣,我愛他們,當然舍不得分離。
但是既然分離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愿意他們將來被悲傷所累,所以現在就不去和他們太纏綿,不要他們一天到晚總往我這里跑。
至于孫子輩兒,哈哈,不用我說,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
這是人類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嘛,
總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戰勝死亡,充分享受生期。
至于身后之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我應該費心去想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