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緯51°的陽光穿透大興安嶺偃松林海,一場跨越兩千公里的生態之約在呼源鎮拉開帷幕。7月3日,由江蘇夏令營與親子家庭組成的30人旅游團踏足這片寒溫帶秘境,以20天“游學+康養”之旅,解碼大興安嶺的自然與人文密碼,也為“偃松小鎮·呼源”文旅注入全新活力。
十公里徒步:觸摸課本外的寒溫帶生態課堂
“空氣是涼的,河水是甜的,泥土裹著松針香。”親子團家長冷女士的感嘆,道出了這場研學之旅的獨特魅力。在呼源鎮規劃的徒步路線中,游客沿環城步道穿行山林,徒步十公里間,既能采摘野生高粱果——其清甜滋味讓人工草莓相形見絀,也能在林間空地參與“你好繞圈跑”親子游戲,或于籃球、乒乓球場地休憩。當孩子們將沾滿露水的漿果舉到鏡頭前,課本里“寒溫帶大興安嶺”的抽象概念,正化作觸手可及的自然體驗。
呼源鎮為游客定制的活動矩陣,蘊含“文旅+研學”的融合邏輯。鎮政府不僅提供徒步場地與后勤保障,更將生態教育嵌入行程:向導沿途講解偃松耐寒特性、大興安嶺開發史,讓山林成為流動的課堂。“我們想讓游客不僅看到風景,更讀懂風景背后的生態邏輯。”鎮文旅負責人介紹。
民宿里的政企聯動:老房改造成就“森林味道”新地標
“合作伙伴說這里‘景美人暖’,果然沒選錯!”北大營民宿創建者指著木質院落感慨。這棟由老民房改造的特色民宿,如今已是呼源鎮文旅融合的縮影:客房里裝飾基本都是大興安嶺老物件,餐廳飄出野山菌燉排骨的香氣,冰鎮藍莓汁盛在樺樹皮器皿中——這些“森林味道”的背后,是當地政府“民宿扶持計劃”的精準助力。從上門幫扶到客源引流,讓呼源民宿煥發新生,更形成“研學補給+文化體驗”的復合業態。
政企聯動激活的不僅是硬件設施,更是文旅生態的造血能力。據統計,北大營民宿近兩個月預訂量已爆滿,類似的特色民宿在呼源鎮已有3個。“游客來了要住得下、吃得好,更要帶走‘大興安嶺的記憶’。”鎮黨委書記表示,民宿正成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讓“景美”與“人暖”成為游客口口相傳的標簽。
從徒步鞋下的泥土到民宿餐桌上的山珍,從研學手冊里的知識到朋友圈分享的風景,呼源鎮正以“引客入呼”的實踐,書寫著大興安嶺生態旅游的新范式——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不僅是負氧離子浸透的清涼,更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深度共鳴。這片藏于北緯51°的秘境,正以開放的姿態,邀請更多人解碼屬于大興安嶺的夏日詩篇。
監制:孫劍波
三審:李振凱
二審:白 玉
一審:張 釗
圖文:蘆 偉
您看此文用· 秒,轉發只需1秒呦~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我們的郵箱是:hzxcw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