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區智慧化轉型背景與政策要求
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中,中型灌區面臨用水計量設施缺失、信息化管理滯后等問題。數據顯示,部分灌區因計量設施陳舊導致水資源浪費,畝均灌溉用水量較先進地區高 30% 以上,制約水價改革深化與水資源管控。
政策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明確完善供水計量設施要求,廣東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規定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實現斗口及以下計量,小型灌區細化計量單元,地下水灌溉計量到井,推動灌區智慧化改造成為必然。
技術發展為轉型提供支撐。物聯網、大數據與傳感器技術成熟,使水位、流速等參數實時采集成為可能,4G 通信保障數據傳輸,為智慧灌區建設奠定基礎。
二、智慧灌區技術架構與實施方案
(一)感知層:全域監測網絡構建
根據灌區特點布設監測站點,明渠輸水系統采用多普勒超聲波流量計與圖像監控設備,實現水位、流速、流量一體化監測,流速測量精度 ±1%±1cm/s,水位 ±1cm。監測點按 “有利節水、方便管理” 原則布局,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斗口設計量點,小型灌區細化單元,地下水灌溉計量到井。
供電采用 40W 以上太陽能板與 38Ah 免維護蓄電池組合,搭配充電控制器;通信使用 4G 無線傳輸,物聯網卡含 3 年通訊費,每月 100M 流量,保障設備持續運行與數據傳輸。
(二)網絡層:數據傳輸與保障系統
遙測終端(RTU)支持 4G / 有線雙通信模式,可同時向 3 個中心站發送數據,每個中心站 1 主 2 備端口,防止數據丟失。配置電源與信號防雷器,接地電阻≤4Ω,提升系統抗雷擊能力。傳輸協議遵循 SL651-2014 水文規約,確保與現有系統兼容。
(三)應用層:智能管理平臺建設
平臺采用 B/S 架構與 SQL Server 數據庫,包含信息采集、綜合服務與系統管理模塊。信息采集模塊實時接收數據,支持遠程召測與測站狀態監視;綜合服務模塊通過 GIS 地圖可視化管理,具備實時數據監視、歷史查詢與多站對比功能,水位超限以特殊顏色告警,支持數據表格、過程線圖等展示。
平臺可生成流速、流量對比趨勢圖,為調度決策提供依據;預設閾值觸發水位超限、設備故障等報警,短信通知負責人,提升應急響應效率。
三、實施效益與發展趨勢
(一)多維效益分析
水資源節約方面,智慧化改造后畝均灌溉用水量降低 20%-30%,利用效率提升 40% 以上。管理效率提升 50%,減少人工巡測成本,數據實時性保障科學調度,穩定農業生產。中型灌區項目投資回收期 3-5 年,水價改革促進水資源市場化配置。
(二)未來技術融合方向
人工智能將應用于灌溉需水預測與渠系調控,基于作物模型與氣象數據生成精準灌溉方案。區塊鏈技術可用于水權交易數據存證,確保計量真實性。智慧灌區將與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系統對接,實現水源到餐桌全鏈條數字化管理,推動水利向智能化、精準化轉型,為糧食安全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