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周報
一周重點新聞及對華影響速覽
本期民智周報新聞來源主要包括路透社、金融時報、華盛頓日報、BBC新聞等國內外主流媒體和官方網站。
接下來,民智周報將繼續帶您縱覽國內外熱點政治經濟新聞,回顧過去一周重大新聞事件,輕松了解世界動態。
經科動態
歐洲GDP或因極端高溫減少0.5%
據路透社7月2日報道,安聯研究院發布報告稱,2025年歐洲可能因持續高溫而損失約0.5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其中,德國的GDP降幅預計為0.1個百分點,而酷暑更嚴重的西班牙可能損失高達1.4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正在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在全球層面,今年的熱浪預計將使全球GDP減少0.6個百分點。中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都面臨近1個百分點的經濟損失,美國和法國亦將受到不同程度沖擊。
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到2030年,持續高溫將使全球潛在工時減少2.2%。報告呼吁各國加快城市適應性建設與工作環境改造,以緩解生產力流失。
▲ 意大利羅馬一名行人在高溫酷暑中走過西班牙臺階
民小智點評
全球高溫正在影響各國的“錢包”。氣候變化正在成為全球發展的新型“隱形稅”。
亞太制造業受美關稅政策影響
據路透社7月1日報道,盡管6月部分亞洲國家的制造業出現溫和回升,但整體形勢仍不容樂觀。美方關稅政策前景不明,持續抑制全球需求,使得亞洲出口主導型經濟體陷入低迷。
數據顯示,日本制造業在13個月來首次擴張,韓國萎縮放緩,中國財新制造業PMI上升至50.4,顯示出一定增長。但其他國家如印尼、越南、臺灣等仍維持收縮態勢。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施壓主要貿易伙伴,令地區工廠訂單疲軟。
▲日本東大阪的一家工廠中,工人正在檢查機器
韓國官員表示,希望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以避免7月9日關稅再次上調。中國目前繼續同美國就全面貿易協議進行談判,而日本和韓國仍未能就汽車等主要出口產品征收的關稅獲得讓步。
民小智點評
7月9日的美國關稅談判截止節點逼近,令亞太工廠如履薄冰,也凸顯出口型經濟體對美政策走向的高依賴與脆弱性。
美國內政
特朗普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
據CBS News報道,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盛大儀式,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是一項綜合財政與減稅法案。簽署現場配有B-2轟炸機飛越高空,數十名共和黨議員到場并圍繞特朗普豎起大拇指,象征著黨內團結。
該法案包括減稅、提高兒童稅收抵免、擴大國防和移民執法預算,同時削減醫療補助和食品援助支出。在經歷馬拉松式談判后,法案在眾議院以218比214的微弱優勢通過。特朗普稱該法案“是他所有競選承諾的濃縮版本”。
民小智點評
特朗普借獨立日盛典完成簽署,既是在塑造其任期內的“高光時刻”,也是在彰顯其對黨內的領導力,是一個極具政治象征作用的舉動。然而該法案也帶來了對政府赤字飆升與社會福利削減的雙重擔憂,也為特朗普2026年中期選舉埋下隱患。
馬斯克宣布將成立新政黨
據BBC新聞7月6日報道,馬斯克在其社交平臺X上宣布要成立名為“美國黨”的新政黨,稱其旨在“終結美國的事實一黨制”,挑戰共和與民主兩黨壟斷局面。他表示:“當浪費與腐敗令國家破產時,我們不是生活在民主制度中,而是生活在一黨制中。”
不過,聯邦選舉委員會目前尚未公布該政黨完成注冊的正式文件。馬斯克本人并無競選資格,他也未透露新黨將由誰領導。此舉緊隨“大而美法案”在美國國會激起爭議之后。
馬斯克此前在該法案辯論中猛烈抨擊共和黨背棄財政保守主義,引發與特朗普陣營的公開沖突。特朗普隨后反擊稱“若無補貼,馬斯克的企業恐早已倒閉”。
民小智點評
馬斯克的新政黨雖未必能撼動美國兩黨格局,但作為特朗普曾經的盟友、有較大影響力的輿論領袖,這一舉動無疑激化了保守派內部裂痕,也折射出美國精英階層日益擴大的利益沖突。
俄烏局勢
俄方稱已全面控制盧甘斯克地區
據路透社7月1日報道,俄軍及其支持的地方武裝已“完全控制”烏克蘭東部盧甘斯克地區。俄羅斯支持的盧甘斯克領導人帕謝奇尼克在俄國家電視臺上宣稱該州全境“已實現解放”,成為自2014年克里米亞吞并以來首個徹底被俄方控制的烏克蘭行政區域。
盧甘斯克與頓涅茨克并稱頓巴斯地區,是2014年沖突爆發以來的核心戰場。普京在2022年曾宣布將盧甘斯克等四州“納入俄羅斯”,未獲國際社會承認。俄軍當前控制烏克蘭約19%領土,這一行動將是俄方對烏東地區事實控制的一次重要推進。
▲在烏克蘭盧甘斯克地區的Toshkivka,一男子在俄羅斯-烏克蘭沖突期間被毀的建筑物附近乘車
烏克蘭官方尚未確認該消息,戰況仍焦灼。獨立軍事智庫指出,烏軍在盧甘斯克西部的克雷明納—利西昌斯克一線正面臨壓力。
民小智點評
“完全控制”或許只是一種政治話語而非戰場終局,卻顯示出俄方對東線推進的野心。若俄方掌控盧甘斯克屬實,意味著頓巴斯戰局將進一步向俄羅斯傾斜。
歐洲事務
德國對俄“幽靈艦隊”啟動保險審查
據《金融時報》7月2日報道,德國政府宣布加強對波羅的海油輪的監管,并針對俄方利用“幽靈艦隊”規避G7油價制裁的行為展開新一輪打擊。德國海事部門將對駛往東向的油輪強制查驗保險文件,若不符合歐盟規定,船只或將面臨“全歐洲聯合監控”乃至被列入制裁名單。
這項行動是德國與瑞典等波羅的海國家協調行動的一部分,旨在遏制俄羅斯利用老舊油輪、低質量或無保險方式進行高風險原油運輸的行為。數據顯示,“幽靈艦隊”事故高發,引發海洋泄漏擔憂。
歐盟正擬推出第18輪對俄經濟制裁,其中包括將油價上限從60美元降至45美元。但斯洛伐克等依賴俄油成員國的反對令制裁方案一度擱淺。
▲一艘油輪在德國北部海岸外的波羅的海航行,對俄羅斯“影子艦隊”造成的潛在石油泄漏的擔憂日益加劇
民小智點評
強化監管是歐洲補齊制裁漏洞的重要一步,但是否能真正起到遏制“灰色運輸鏈”的作用仍未可知。比制裁更難的,是在分歧中達成統一意志。
周邊國家
日本旅游熱遭“7·5魔咒”考驗
據路透社7月3日報道,一則出自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末日預言”近日在亞洲網絡瘋傳,稱2025年7月5日將有大地震襲擊日本。這一虛構災難說法對香港等地赴日游客心理造成明顯影響。
數據顯示,5月訪日的香港游客同比下降11%,部分航班甚至因客流驟減而停飛,如大灣區航空就宣布暫停9月起飛往德島的航班。旅行社反饋,地震保險需求激增,日本相關業務驟減近半。許多游客稱將“避開7、8月高風險期”,推遲行程至9月以后。
專家指出,作為“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高發國,日本常年面臨地質災害風險。
▲日本東京書店貨架上,《我所看見的未來》漫畫書旁邊的銷售橫幅上寫著“你信不信由你決定”。
民小智點評
一則漫畫中的“預言”卻能攪動亞洲游客信心,反映出數字傳播時代中社交媒體情緒外溢的現實。辟謠的責任不僅在官方,也需要跨文化、跨語言的信息治理機制來應對恐慌放大效應。
全球事務
美國退場使全球減貧面臨資金危機
據《華盛頓郵報》7月3日報道,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聯合國發展籌資問題國際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直言:“全球發展引擎正在熄火。”會議約有50國領導人出席,內容涉及呼吁改革全球稅制、加大氣候資金投入、緩解低收入國家債務壓力等問題。
與此同時,未參加該會議的美國卻將目光轉向國內。特朗普開設新的移民拘留中心“鱷魚惡魔島”,并推動國會通過“大而美法案”,大幅削減醫保與社會福利,預計將使1700萬美國人失去醫保。
此外,國務卿盧比奧宣布正式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終結該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援助工作,有研究警告稱此舉可能在未來五年造成全球新增死亡超過1400萬例。諾獎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批評,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正在用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為富裕國家的債權人買單”。
▲6月30日,聯合國第四次發展籌資問題國際會議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
民小智點評
在氣候變化、貧困蔓延的當下,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援助國的“抽身”,無異于在全球發展賽道上踩下急剎車。如何在資金短缺與領導缺席的情況下重建全球合作的基礎,成為各國必須思考的問題。
整理:黃卓然
編務:黃卓然
責編:梁雨迪
圖片來源:網 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