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的夏天,96 歲的“日本八路”小林寬澄坐在日本靜岡的家中,摩挲著一封來自中國的紅色請柬。當金黃色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大會” 字樣映入眼簾時,老人渾濁的雙眼泛起光亮。
在接受人民網采訪,被問及受邀參加抗戰閱兵式的心情時,他的語氣堅定又帶著欣喜:“光榮,高興。”這簡單的四個字背后,藏著老人從前侵華日軍到日本籍八路軍老兵波瀾壯闊、充滿轉折的一生。
1919 年 9 月 2 日,小林寬澄出生于日本群馬縣一個家境富裕的寺廟住持家庭。高中畢業后,他本可繼承家業,卻在 1940 年被征入日本軍隊,派往青島附近擔任輕機槍手。初到中國戰場,他被灌輸 “圣戰” 思想,參與 “治安強化運動”,跟隨部隊在山東村落搜查。
據《日本侵華戰犯筆供》記載,當時的他執行著破壞抗日根據地的任務,盡管有時面對百姓驚恐的眼神會心生不安,但仍用 “效忠天皇” 說服自己。多年后,小林寬澄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坦言:“那時的我,就像被蒙上眼睛的傀儡,對戰爭的本質一無所知。”
轉折發生在 1941 年 6 月 19 日。小林寬澄所在的小分隊受命攻擊附近山區的八路軍,卻反遭伏擊。走投無路下,他和彈藥手白戶利一決定自殺。小林寬澄在回憶中提及,他不忍對戰友開槍,卻在白戶利一的懇求下,朝其腹部開了槍,隨后自己舉槍自盡,子彈卻只是劃過頭皮。等他醒來,已成為八路軍的俘虜。
在八路軍營地,他的隨身鋼筆、懷表被完好保存,還得到包扎和熱飯。膠東軍區敵工科科長辛冠吾拿著南京大屠殺等暴行照片和日文版《資本論》節選與他談話,告訴他 “戰爭背后,是少數人的利益”。
最初一心求死的小林寬澄,經歷三個月 “特殊待遇”,思想逐漸轉變。“八路軍不僅給了我身體上的救治,更重要的是喚醒了我迷失的靈魂。” 小林寬澄曾在一篇發言稿中深情寫道,“從我被八路軍俘虜的那天起,舊的我已經不復存在,有的只是被中國人民賦予新生的我——一名日本八路,這是我終身的驕傲。”
1941 年 9 月 18 日,小林寬澄正式加入 “在華日本反戰同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現存著他親手設計的傳單模板。那些印著櫻花圖案的傳單上,寫著 “你的母親在等你回家”“天皇的孩子從不上戰場”。
他和反戰同盟成員一起,不僅書寫、散發面向日軍的反戰宣傳單,還在日軍經過的地方寫標語。1943 年的八路軍山東軍區相關會議上,小林寬澄被選為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華北聯合會山東分會委員。
那段在反戰同盟的日子,成為小林寬澄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我無法忘記在反戰同盟中生活和戰斗的歲月。” 他常常這樣對人說。
1944 年,在攻打沂水縣城的戰斗中,他和反戰同盟成員抱著擴音器躲在戰壕里。據山東軍區 1944 年《敵工工作簡報》記錄,他們播放日本民謠《故鄉》,并喊話勸降。第二天打掃戰場時,八路軍戰士在壕溝里發現三把步槍,旁邊歪歪扭扭刻著 “想家” 兩個字。這一年,小林寬澄還單身潛入敵占區新泰縣城,用五天時間偵查日軍情況,為作戰提供重要情報。
抗戰勝利后,小林寬澄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又參加了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在東北地區、濟南市政府外辦等地工作。1953 年,他被調往內蒙古豐鎮人民醫院任副院長。1955 年 12 月 18 日,在組織安排下,小林寬澄乘船回到日本。
回到日本的小林寬澄,日子并不好過。日本右翼團體的監視記錄顯示,從 1956 年到 2015 年,他共收到 17 封恐嚇信,家門口常被噴上 “赤化分子” 的油漆。但他從未退縮,找到遠洋商船中文翻譯的工作維持生計的同時,積極投身促進中日友好的活動。
1967 年,從中國回到日本的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成立日本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會,小林寬澄擔任第三任會長,四處奔走演講,用親身經歷揭露侵華戰爭真相。“即使面臨威脅,我也要說出真相,因為這是對歷史負責,對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負責。” 小林寬澄堅定地表示。
2005 年,小林寬澄就曾受到中國政府邀請,作為日本老戰士訪華團代表率團訪華,出席抗戰勝利 60 周年紀念大會。這一年,他85歲,距他1955 年復員回國后,日本警方終于對他解除監視,確認小林并非國際間諜,并向其道歉僅僅過去了一年。
而 2015 年這次受邀參加抗戰勝利 70 周年閱兵,對他的意義更為特殊。因為閱兵式前一天,2015年9月2日,恰是小林寬澄的96歲生日。這一天,小林寬澄還作為30名代表之一在人民大會堂獲頒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第二天,9月3日閱兵現場,當《義勇軍進行曲》響起,小林寬澄神情莊重地站起身,向閱兵方陣敬起標準的八路軍軍禮。新華社拍攝的影像中,老人眼角泛著淚光,胸前的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 紀念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知道,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的榮譽,更是對所有為和平而戰的反戰者的致敬。
2019 年1月16日,小林寬澄在日本離世,享年99歲。生前,他將 87 件遺物捐給中國,其中包括他曾使用的反戰傳單模板、學習過的日文版《論持久戰》、在華工作時的日記本等。這些珍貴物件現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每一件都在無聲訴說著那段特殊歲月里,一位日本士兵成長為 “日本八路”,并為和平不懈奮斗的真實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