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首艘自造潛艇下水,名字起的響亮,原來是艘“拼好艇”?
“海鯤”號潛艇項目早在2015年時就已經立項了,當時,臺當局出于所謂的“國防自主”考量,決定自行研制潛艇。各方爭論了好幾年,一直拖到2021年才開始正式動工,和印度光輝戰機、韓國KF-21一樣,這又是一個“拼好飯”模式的裝備。
灣灣自己肯定是沒有研制潛艇的能力的,設計、動力系統、聲吶系統還是武器裝備他們都搞不定,在這種情況下,臺當局不得不四處尋求外援。
“海鯤”號長70米,直徑8米多一點,水下排水量2500噸左右。其艇身是傳統布局,拉長水滴形狀,采用X型尾舵。
艇身材料使用HSLA-80高強度鋼板,采購自日本,這種低合金鋼是上個世紀美國研發出來的,強度較高。因此“海鯤”號的下潛深度,預計要比荷蘭的劍龍級潛艇深50米。
動力系統上,它雖然采用了德國MTU大功率柴油機,但由于缺乏AIP技術,水下續航能力有限。目前沒有相關資料爆出,預計不會超過3天,顯然德國沒有給真正的技術。
現代海戰中,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是衡量戰斗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因為現在的偵察衛星精度太高了,如果在戰時,潛艇一出港就不能上浮,露頭就會被秒。
沒有AIP技術的“海鯤”號,在水下停留時間過短,需要頻繁上浮換氣,因為這個限制,它恐怕只能去打二戰。
當然了,在老美那里,灣灣只是炮灰,炮灰要那么好的潛艇干嘛?打起來,能夠當排頭兵就可以了,進行火力試探是“海鯤”號的宿命。
正因為此,“海鯤”號的聲吶系統和電子系統也非常湊合,而且缺陷很多。
它的主被動搜索聲吶和舷側陣聲吶來自美國淘汰的技術,也沒有拖曳列陣聲吶系統,這使得“海鯤”號在遠距離探測和反潛作戰方面的能力大打折扣。
光電系統上主要靠L3哈里斯公司提供的“青春版” 弗吉尼亞級潛艇上的光電桅桿,這個桅桿就是露出海面進行探測的。臺灣現在連這個都搞不定,交了錢還被延遲發貨。
更離譜的是這艘潛艇的耐壓殼設計,一開始臺當局請韓國幫他們焊接,但是實際上他們手中沒有圖紙,然后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從韓國那邊套到了DSME-1400型潛艇的設計圖紙,還驚動了韓國警方抓捕泄密人員。
“海鯤”號上加裝了6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能發射MK-48重型魚雷以及“魚叉”反艦導彈,還能夠布置水雷,一艘潛艇上的載彈量差不多能裝18枚魚雷。
因為是東拼西湊來的技術,所以這艘潛艇建造之路非常困難,很多系統無法融合。臺媒自己也報道,在泊港測試過程中就有70個項目不合格。它的外殼工藝非常粗糙,耐壓殼體連接處的縫隙非常明顯。
今年6月份,“海鯤”號首次海試,沒有下潛,以浮航方式進行系統測試,結果將牽動后續7艘同型潛艇的建造計劃。
解放軍海軍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短板,那就是反潛能力不足。日本也是知曉這一點,因此重點發展潛艇,他們還研究出了不怎么成熟的硫化鋰電池技術,其用心昭然若揭,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軍港、船塢、工廠都是它們戰時搞偷襲的目標。
這些潛艇還可以在第二島鏈以內配合美國第七艦隊攻擊我國軍艦,作戰區域就在東海、臺灣海峽、黃海周邊。臺島建的潛艇還有一個任務是南下,在馬六甲海峽東邊,扼守主海上的貿易通道。
解放軍反潛能力以前的確不太行,主要是沒有優先的反潛直升機,不過今時不同往日了,052D艦體加長后能停大型直升機,054B已經下水,這一型號的護衛艦特意加強了反潛能力。另外,空警-600也開始服役了,它可以在山東艦和遼寧艦的滑躍式甲板上起飛。因此臺灣省的潛艇在亞太地區的生存能力會越來越低。
而且“海鯤”號執行海上封鎖的能力有限,3天的潛航時間遠遠不夠的,單從技術角度看,這種潛艇甚至沒有當年中國采購的基洛級可靠,039B都要比它強上不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