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美國對中國的軍事訛詐,防守絕不是最佳選項。美國空軍將從7月10日開始,舉行為期兩周、規模空前的“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該演習類似冷戰時期北約舉行的“部隊重返德國”演習,糾集近300架戰機驗證“敏捷部署”的作戰理論,打擊面對太平方向的解放軍空軍和遠程火力。
這樣的軍事動作,擺明了是想用實力施壓,但光想著怎么守住家門,已經跟不上這種挑戰的節奏了。
真正的安全,不能只靠把防線扎得更牢,而是要讓對方明白,他們的挑釁會有實實在在的代價。
美軍的這次演習,動用了將近三百架飛機,核心是測試一種叫“敏捷部署”的打法。
這個打法的思路很簡單,就是把戰機分散到太平洋上各個臨時或小型機場,降低被一鍋端的風險。
一旦有事,這些分散的飛機能迅速聚起來,對中國的沿海軍事目標,比如空軍基地和導彈陣地,發動快速打擊。
這種策略的目的,就是把戰場控制在對手的地盤上,盡量讓戰爭的代價遠離自己。
如果我們的應對只是加固本土的防御體系,哪怕擋住了大部分攻擊,漏網的幾發也夠造成不小的麻煩。
本土的軍事設施、交通節點或者經濟中心被打中,損失的不只是硬件,還有社會信心和正常秩序。
對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國家來說,這種打擊會直接拖慢經濟、科技和生活的節奏。
有些人覺得,面對這種威脅,只要反擊美國在第一、第二島鏈的基地,比如關島或者日本的軍事設施,就能解決問題。
但這種打法,其實正中對方下懷,因為對美國來說,海外基地的損失是可以算進成本的。
他們愿意用這些基地的犧牲,換取對中國發展勢頭的重創,這筆賬對他們來說不虧。
要想讓對方真正收斂,就得讓他們知道,任何對中國本土的攻擊,都會讓他們的本土付出同樣的代價。
只有這種對等的威脅,才能讓那些坐在辦公室里策劃沖突的人,真正掂量一下后果。
問題在于,我們現在在美洲附近沒有可以直接威脅美國本土的軍事基地。
不過,地理上的短板可以用技術來補,比如核動力潛艇就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這種潛艇能在大洋里潛伏幾個月,悄無聲息地靠近目標海域,隨時發射常規導彈或無人機。
這樣的隱蔽性和機動性,讓它成為一個很難被提前發現的打擊平臺。
除了潛艇,空中力量也能派上用場,比如裝備遠程巡航導彈的戰略轟炸機,或者高超音速武器。
這些技術手段,能讓地理距離不再是對手本土的保護傘。
這種威懾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能打掉多少目標,而在于打破對方“本土永遠安全”的心理預期。
美國民眾和決策者習慣了戰爭離自己很遠,一旦本土被常規武器精準打擊,哪怕規模不大,帶來的震撼也會讓他們重新思考戰爭的成本。
這種心理沖擊,比摧毀他們海外的十架戰機效果都要強。
當然,所有的常規威懾,都得靠強大的核力量做后盾。
有了可靠的核反擊能力,才能確保常規沖突不會失控,變成更大的災難。
核力量就像一張“保險單”,讓常規打擊能力可以更放心地發揮作用。
面對美國這次的軍事演習,中國的應對不能只是被動防守,而是要繼續發展能讓對手感到痛的實力。
只有讓那些想用軍事手段撈好處的人明白,他們的本土也會成為靶子,他們才會更謹慎。
主動出擊的能力,才是當下最靠譜的防御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